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这首《黄鹤楼》,只要读过几首诗的人都知道,就不多说。今天来说坊间流传的一首李白的诗:
一拳搥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说是李白游黄鹤楼,见了崔颢的《黄鹤楼》诗,不敢再赋黄鹤楼,于是题了这样一首诗。传者言之凿凿,听者信以为真,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大家都信了。那么这首“诗”真是李白写的吗?不是。
最早提到这首“诗”的是宋人李畋撰写的笔记小说《该闻录》,这本笔记小说问世时,李白已经去世近年。而且这本笔记小说现已散佚。人们知道这件事,是通过宋人胡仔撰写的另一本笔记小说《苕溪渔隐丛话》,书中有段话:《该闻录》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又过了年左右,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又一次说到此事,他说:“古人服善太白过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遂为《凤凰台》诗。”
所谓李白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后不敢再题诗这件事,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过了两三百年,宋朝的人反而知道了,你认为是真的吗?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那首“诗”,要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两句是李白说的(而不是写的),还勉强说得过去,毕竟这两句虽然很口语化,却也说出了诗人胸臆难舒的郁闷,细思颇有些哲理。但“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两句,一股油味扑鼻而来,怎么可能是出自诗仙之手?
明代大才子,“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详细解释了此事:“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噫,太白一何不幸耶!”
要说李白喜欢崔颢的《黄鹤楼》诗,那是肯定的,他仿此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明证,但要说李白见了崔颢诗而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那真是太小看李白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高楼月,长江万里情”这些诗句,比崔诗又有哪一点逊色了?
那么,李白究竟有没有捶碎黄鹤楼呢?有的。
公元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乡,又一次来到黄鹤楼,邂逅时任南陵县令的老友韦冰。他悲喜交加,与老友畅叙别后之情,感慨人生多艰,聊着聊着,诗兴大发,提笔写了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这首诗读来回肠荡气,但比较长,只录最后几句: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这,才是李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