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尤其以崔颢为最,被严羽的《沧浪诗话》誉为唐代七律第一。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人有大量描写关于黄鹤楼的诗,下面一首为某诗友去黄鹤楼旅游时所写。此作已经初见七律法度,在架构与笔法上有一定基础。不足之处在于文字驾驭能力稍欠缺,间中有句子不错,也有句子比较粗疏与敷衍。
原作
昔人黄鹤共飞去,吾坐飞机独自临。
耽遇楚人吹笛韵,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景色欣。
鹦鹉芳洲何处是,高楼江夏白云深。
比如,第一句的末尾三字“共飞去”直白无味。第二句更是大白话,直接把文字拉低几个档次,不够蕴藉雅致。
第三句“耽遇楚人吹笛韵”用字生硬,估计作者是想写的高古一点,只是模仿不成反而别扭。又与下句“梅花未见落缤纷”不成对,有盲目学古导致走火入魔的嫌疑。
“三镇回眸景色欣。”这句的景色欣,也嫌描写主观笼统,不够通达。
上述这几个地方,都是相对粗疏可以斟酌的。略微调整如下,感觉是不是不一样?
改作
昔人黄鹤杳无迹,我趁秋光闲自临。
邻笛有人吹婉啭,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风物新。
鹦鹉芳洲何处是,眼前依旧白云深。
首句末三字以"杳无迹"替换。替换后的意思其实不变,但是味道却上了几个层次。原作的三字是白开水,改后却略有酒味,可令人回味。
第二句原作的"吾坐飞机"之类话语,文白夹生,改为"我趁秋光闲自临",略具雅致。"独"易"闲",是从声律上照应上句"杳"字,"杳"为仄,"闲"为平,拗救。而且闲自也包含有独的意思,独字浪费,改为闲也多了一份悠闲意味。此句改掉后其实意思无大变化,都是点明为独自登临游玩,但又多了一份优雅闲适。具有原句所没有的韵味,所谓诗家语,不外如是。
第三句完全推倒重来,皆因原句与下句不成对,而且在文字上有强为高古凑字嫌疑。第四句的“梅花未见落缤纷”可以说大佳,意味相当不错。估计作者是想套用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句,但“耽遇楚人吹笛韵”句子太过生硬与勉强,故以"邻笛有人吹婉啭"代之,与"梅花"句恰成流水对,不硬效李白,反觉有余味。
"一江远望水天阔"句气象宏大,拗用用的亦好,可惜下句的"景色欣"三字对不上水天阔,过于小家子气与不通达,调整为"风物新",勉强可以相,不至于上下句气象相差过大。"风"字用法同首联"闲"字,是对应上句“水”字的拗救。作者可能于拗体变通还不够熟悉与了解,虽这种地方的拗救有疏漏并不是很大问题,但如能注意做好还是做好为上。
第七句套崔颢的”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这个问题并不大,压缩成另外一句,这种手法可以,不改动。
但是第八句也即结语的前四字并不太好,”高楼江夏"这些内容应已包括在"三镇回眸"一句之中,再次提及,实无必要。以"眼前依旧"代替,前者是重复,后者却能恰到好处地照应崔颢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老话。当然,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楼江夏"这种用纯粹景物做结也不是不可以,但江夏似乎不妥,可以用另外与高楼相对应景物替代。纯景物来回应上句何处是,白云深拉大空间广度,其实也有另外一番滋味的。
修改后的七律是不是比原作更富有诗意?整体上比较均衡,文字也相对雅致,这就是文字的琢磨,在细微处见情致。好的诗词文字,总是需要不断琢磨与调整的,然后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唐诗宋词#
如何写一首有内涵的诗?以几则诗话深度分析,明白奥秘后写诗不难
从诗词小白到诗词熟手的风雨故事,爱好就要坚持,小学部分
中年亦做儿女态,非不能豁达而是不敢。大七律写小情怀,步韵韦庄
填词《薄倖.来生缘》长调以寄命运之奇妙,情深或不寿,百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