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运用对偶的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满山遍野,树叶枯黄,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古代隐士交朋友了,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主题: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
黄鹤离去不会再回来了,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赏析: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思乡之情。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第一个“空”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主题:诗人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塞,途中经过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上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运用借喻的手法。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运用对偶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古诗词默写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4.(·贵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夕阳西下,总是特别容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正如崔颢《黄鹤楼》中所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黄鹤楼》中抒发诗人对天地悠悠、逝者如斯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文人墨客自古钟爱登高览胜,借以抒怀言志。崔颢在《黄鹤楼》中借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日暮怀归之情。
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9.(·遂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0.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11.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12.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名句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王维《使至塞上》)
训练题:
1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是(A)(3分)
A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是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B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侧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写所见,勾勒了一幅晚秋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安静开阔的景象,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C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正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静态场景。牧童唱着山歌,赶着牛儿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安逸的场景,令人陶醉的画面。美好热闹欢快,而诗人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D尾联,直抒胸臆。美好而热闹的场景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2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下列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下列对《黄鹤楼》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5下列对《使至塞上》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6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7、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2分)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8、《野望》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2分)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9、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0、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黄鹤楼》的尾联。(2分)
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11、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答: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12、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2分)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这一切都清晰可见。(景物完整,语言生动各1分)
13、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3分)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14、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答:广阔无壤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15、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6、有人说“归雁入胡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分)
答: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17、《而庵说唐诗》评价《使至塞上》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2分)
(2)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2分)
答:(1)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每句1分,翻译诗句只记1分)
(2)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赏析关键词“直”和“圆”,各1分)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1分)
渡远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意:从远处的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赏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化静为动,真切的表现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变换移动,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的磅礴气势,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的喜悦心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天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早早飞回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随处开放的野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小草才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觉得走不完,看不完似的,那碧绿的杨树荫里有多美的白沙堤啊!
赏析:
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的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颈联:用“乱”修饰“花”,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的情态;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颔联,颈联:借初春时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蓬勃生机,写出了作者对这欣欣向荣景象的喜爱与流连忘返。
主旨: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对西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词默写填空:
1.(·桂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李白《渡荆门送别》以拟人的手法写江水依依不舍的情态,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相似。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玉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衡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中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西湖热爱之情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训练题: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目的(叙事).
B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是远景,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广袤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C颈联换视角,都用了比喻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D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用拟人的方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3.选出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4.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堤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来往。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思乡的感情。(2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①“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②“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5.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6.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2分)
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7.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2分)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和“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5.任选一联品析其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3分)
示例一: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的早春特征: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示例二:颔联通过写仰视所见禽鸟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示例三:颈联通过写俯察所见花草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示例四:尾联通过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以“行不足”说明早春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7.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