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直到天宝元年(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李白后来在安史之乱时参与永王李璘幕府,李璘事败后被流放夜郎,已年近花甲了。想到平生抱负未能实现,这次无端被朝廷误会,身遭缧绁,不知道何时才能够重获自由。落到这样的结局,他的心中之苦我们都能够理解。所以当他经过武昌黄鹤楼,想起年轻时看到崔颢在这里的题诗,自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转眼之间,已是多年了,似有隔世之感。于是,满怀悲愤,写下了《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以寄情,诗以言志,迁谪之愤,离国之恨,字里行间,一览无遗。西汉贾谊,指责时政,遭人谗毁,贬官长沙。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附以“附逆”罪名,李白被流放夜郎。诗人用贾谊自拟,流露出无辜受害之冤,更有自我辩白之意。政治上屡遭打击,诗人并没有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不禁“西望长安”,往事已矣!关切国运,眷恋朝廷,一片热忱,溢于言表。然而,事与愿违,长安与长沙,何止千里之遥?对迁谪之人来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遥不可及,望而不见,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江城五月,正值初夏,自然没有梅花,但《梅花落》吹得太过动听,仿佛看到梅花满天飘落。“梅花香自苦寒来”,景象固然美妙,难免让人凛然生寒,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之照,更使人想到“六月飞霜”之典。
此时的李白,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踌躇满志,而是满怀深广的忧愁,面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自然情不能已,分外想念自己的家乡了。家,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最渴望的避风港,是寒夜里的温柔乡。饱经风霜的诗人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他知道,家里的亲人们担忧着他,牵挂着他。西望长安,不知何日传来朝廷大赦的纶音,能够得以自由?到那时,他一定归心如箭,好向亲人们报告自己遇赦得归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