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崔颢所做的《题武昌黄鹤楼》可谓千古绝唱。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小传说,说的是李白因为崔颢这首诗而不肯为黄鹤楼作诗。
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皇台》诗。
平心而论,李白未必有意和崔诗“较胜负”,而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或许是触景生情,无意间受到崔诗的启发,而在艺术构思上与崔诗有相似之处。
李白诗才超群,一方面源自于丰富绮丽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来自于他不断的学习。李白不仅善于从他人诗作中汲取灵感,就像《登金陵凤凰台》之于《题武昌黄鹤楼》。李白还经常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就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于《江夏行》。
就《登金陵凤凰台》来说,与《题武昌黄鹤楼》可谓两首同中有异,各擅胜场的佳作,可以说学习的非常成功了。
在《唐诗宋醇》中这样点评这两首诗:
崔诗直举胸臆,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我们也来读读这两首诗,看看到底什么算是“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题武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01李诗对崔诗结构的学习
崔诗首联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顺势渲染,浑然一体。颈联由虚幻的传说,变为晴川草的眼前实景,与前两联截然异趣。这种转折、对比,使文势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尾联以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首尾圆合。
李诗首联叙说金陵凤凰台的传说,颔联具体写东吴、东晋的兴亡,与首联衔接自然,一气贯注。颈联诗境陡转,由凭吊历史遗迹转向欣赏眼前壮丽景色,让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尾联从“浮云蔽日”到“不见长安”,抒发诗人报国无门、忧国伤时的怀抱,以结尾的伤今之情,照应开头的吊古之意。
元代杨载《诗法家数》中讨论过律诗几联之间的关系:
(颔联)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李、崔二诗的章法结构正体现出这一特点。由两诗的结构中可以看出,李诗向崔诗的学习痕迹。
02李诗对崔诗用韵的学习
崔诗首四句脱口而出,一气呵成,平仄对仗都不是严格的七律要求。五六句虽然转而写景,但气势任然直喷而下,一以贯之。结尾顺写景而思乡,收尾的非常自然流畅。
李诗首联出句七字中叠用“凤凰”二字,非常类似于李白擅长的七言古诗。颈联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但全诗一气贯注,格奇语俊,让读者为其高情远意所吸引,而无暇顾及其重叠乖律。
这两首诗不仅都用“十一尤”韵,而且在格律上都不强求入律,以气驭词,追求声调自然、音节浏亮之美。
《红楼梦》中林黛玉曾关于诗的用韵说过一番话: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正合这两首诗的创作意图,“以诗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正是以这样的用韵原则进行创作,才有这样立意深远、琅琅上口的诗篇。
03李诗与崔诗思想的不同
这两首诗都是登高抒怀诗,都从虚幻的传说入手。
崔诗从“仙人乘鹤”的传说写起。渺然无踪的仙人与黄鹤,独自矗立的楼与天边白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由衷而发。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触动在外的游子,顿生日暮乡关之思,江湖漂泊之愁。
李诗从凤凰台的传说来抒情。凤凰历来与国运兴衰相关。如今凤去台空,江水自流,诗人自然而生历史兴亡之感。再对比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让诗人不由抚今追昔,触物兴感,对国家安危忧心如焚。
这两首诗从结构到用韵都非常相似,可以看出李白的学习过程。然而在诗歌立意上又截然不同。
假如说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游子的绝唱的话,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一曲志士的悲歌。
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各擅胜场,同为七言律诗中响彻云霄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