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耿耿于怀多年,终于在去世前写了一首诗

李白,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作诗当然没得说,但是有一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多年,他曾经游黄鹤楼,看见崔颢的《黄鹤楼》诗,搁笔叹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上元二年(年),也就是诗人逝世前一年,李白终于借着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机会,仿崔诗写下此诗,李白终于解开了郁结多年的心结,我们看一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瑞兽,古时“有凤来仪”预示着吉祥的征兆,首联暗含了今夕对比,凤凰台曾经有凤凰飞舞,那时是多么繁华,现在凤去台空,繁华已成荒芜,只剩下浩浩荡荡的长江独自东流。

颔联互文见义,东吴和东晋都曾在金陵建都,繁华一时,而如今当年的宫殿和王公贵族们早已不在,已随时间埋没于幽径古丘之下。

前四句都是在说今非昔比之感,到了颈联,李白跳出了感慨古今变化的范畴,回到了眼前之景,三山若隐若现,好像游离于青天之外,秦淮河因为白鹭洲横亘其间,而分为二支。

尾联托物言志,浮云指朝中小人,日当然指皇帝,长安指朝廷。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了这首诗卒章显志的特点,前文作者的独特感受、历史故事、眼前之景都在最后融入到对忧国伤时之中,也升华了本诗的主旨,立意更加深刻。

对于这首诗也有正反两面评价,《瀛奎律髓》里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唐诗成法》里说:“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气。五、六佳句,然音节不合。结亦浅簿。”

对于这首仿崔诗的作品,李白虽然是因为耿耿于怀当年崔颢黄鹤楼之事,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但是最后仍然不忘忧国之情,让人肃然起敬。至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孰更佳?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