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榜一大哥县令汪伦,靠打赏李白出名

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其中《赠汪伦》,是李白比较少见的一首绝句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一首绝句中,出现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白自己的名字,另一个名字叫汪伦。

如果没有李白的这首绝句,汪伦的名字很可能就如同茫茫众人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就是因为李白的这一首诗,让他被后世所传颂。

根据后来很多文学家的研究,汪伦是唐朝的一个县令,很可能是花费了重金,才得以在李白的诗中留下名字。

那么,汪伦为了能够在李白的诗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到底花了多少钱?汪伦真的是为了千古留名,而与李白交往的吗?

汪伦为何要与李白交往

汪伦只是一个地方县令,官职很卑微,算是刚刚踏入了官僚体系的门槛。汪伦要想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在唐朝一般会有三种办法。首先是通过家族,其次,是被人推荐,最后是做出重要的贡献。

从汉代到唐代,王朝体系一直围绕着贵族运转。隋唐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从根本上来看,还是有家族势力的人,具有优先权。汪伦其实属于地方的豪门势力,在唐朝,像清河崔姓、太原王姓、荥阳郑姓、范阳卢姓,这些大的家族势力,往往占据很多的上升渠道。

地方豪门就只能当一些中下层的官员。在唐朝,汪姓中最成功的一个人叫汪华,他在隋朝末年,不仅带领着军队保卫了家乡,而且还很早就归顺了唐朝,被唐朝皇帝封为越国公。但从汪华之后,唐朝统治者忌惮汪氏势力强大,刻意压制汪氏一族的发展,所以唐朝时期的汪氏家族,呈整体下滑趋势。

汪伦也属于汪氏族人,他也想要恢复祖先荣光。但想要靠着家族势力,继续在官场上有所提升,显然很困难。那么汪伦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或者第三种办法。所以,汪伦主动结交李白,很可能也是看上了李白的影响力。

李白在当时虽然仕途不顺,但曾经也曾经成为皇帝的供奉翰林,名满天下。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如果汪伦能够通过李白,结交到一些上层人士,很可能就会改变命运。哪怕只上升一级,对于汪伦来说也算是重要的提升。

汪伦与李白结交,除了看重李白的名气之外,汪伦可能还真的对李白十分仰慕。汪氏家族在安徽十分出名,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所以汪氏家族中人,一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唐代能够受到教育,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唐朝的文化圈,李白算是一个比较受到推崇的文化学者。

李白在唐朝被推崇,主要还是有三点原因。

其一,李白真的有实力,他的创作属于不拘一格,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根据元代名儒傅若金在《清江集》中,如此记载李白:“太白天才放逸。”

其二,李白前期的努力结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虽然李白没有真正通过结交,获得更好的职位。但李白也得到了唐朝文化圈的广泛认可。

其三,李白在唐朝有很大的名气,还是因为李白出身一般。

在唐朝各个势力之间也有相互的博弈,李白家中有钱,但却没有什么势力,所以大家族并不排斥他,都想捧着他,将来可以为自己所用。

但唐玄宗没有办法重用李白这样的人,因为唐玄宗时代,已经需要重用一些强势能力的人,形成控制力,李白显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李白从出身、个人能力上,都不是唐玄宗想要的人。

所以,李白最终不过只是成为唐玄宗御用的取乐对象。汪伦在当时,成为一个县令,已经迈入了低级官员的门槛,想要再继续上升,离不开重要人物的推荐,所以,汪伦对李白有现实需求。

但另一方面,汪伦除了跟李白有交往之外,还跟唐朝另外一个大诗人王维,也有很好交往。

王维与李白有很大的不同,王维出身于太原王氏,属于唐朝的大家门第。王维二十岁出头,便考中了进士,李白一直到了四十岁,还在为求得一个官职四处拜访名人。王维与李白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之一。

但李白却和王维很少来往,其中原因很可能是李白与王维出身相差太大,不愿意相见。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看,交往的大多都不是豪门出身的人,而汪伦为了有更好的仕途,则是主动与具有大家氏族背景的王维交往。

因此,汪伦作为一个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对于文学上具有盛名的人,有一种崇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汪伦为了李白诗中出现自己名字,花了多少钱

如果没有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的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汪伦的出身、作为、能力,汪伦绝对会隐没在历史长河中。在后世很多人说,汪伦与李白交往,就是为了出名。

从投资回报率来说,汪伦不管在当时花了多少钱,他都是绝对的赢家。

在我国古代,很多人费尽毕生努力,就为了能够青史留名,但汪伦仅仅是与李白交往一次,就达到了很多人毕生的梦想。只不过汪伦可能也没有想到,李白赠给他的这首诗,能够流传至今。

那么我们关心的是,汪伦为了在李白的诗中出现自己的名字,究竟花了多少钱呢?

因为这方面的史料确实有限,我们只能从后来人有限的资料中,进行猜测。

从李白的满意程度来看,汪伦一定是进行了很好的招待。

李白爱好喝酒,所以酒席是必不可少的,汪伦作为一个县令,又是大家族出身,招待李白吃饭和喝酒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唐朝,稍微有地位的家庭中,甚至会豢养歌妓。从李白的诗《赠汪伦》中,有一句是“忽闻岸上踏歌声。”

这歌声可能来自汪伦本人,也很可能来自汪伦豢养的歌妓。汪伦请来了贵客,肯定要好好招待李白,但单纯吃饭、喝酒唱歌,应该不会花费太高。根据后世人们的推测,汪伦最大的花费,应该是他给李白的临别礼物。

根据清朝袁枚《随园诗话》中记载:“汪伦曾赠予李白官锦十匹,名马八匹。”

在当时这些都属于价值不菲的物品,如果按照市价来计算,汪伦送李白的礼物,至少在五六百万钱左右。不过,袁枚是清朝人,距离李白的所处的时代,相差太过于遥远,汪伦到底有没有送李白这么贵重的礼物,袁枚说的话不能保证其真实性。

我们如果客观地看待李白与汪伦的交往,汪伦很可能是送了李白一些礼物,但礼物到底是什么,袁枚说得并不一定准确。但除了袁枚所说,至今应该还没有切实的定论。如果按照常理来推断,汪伦送李白的礼物,应该没有那么贵重。

首先,李白在当时,并没少给其他人写诗,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赠友人》、《赠赵四》、《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要是从来没有写过诗给朋友,那么他的赠诗一定很贵,但李白的朋友中,有很多都得到了李白的赠诗,这件事情就不见得很贵,所以,这是推断汪伦并没有送李白很贵重礼物的理由之一。

其二,我们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汪伦被李白记录在诗中,得以流传千古。但从汪伦的角度来看,他怎么会知道,这首诗会流传下去?

李白的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遗失,要是汪伦好不容易通过送李白很多礼物,来获得赠诗,最后诗文却遗失了,汪伦岂不是白白付出?

就此来说汪伦更有可能是好好招待了李白,给了李白一些礼物,但不会多么贵重,其根本原因是汪伦不会想到,李白的赠诗能够流传下来,而且让他名留千古。

李白如何看待汪伦

汪伦求见李白,一般来说,有两个目的。

功利一些的想法,是汪伦希望借助李白的名气与人脉,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如果不功利得去揣测汪伦的想法,他很可能真的是仰慕李白的文采,真心愿意与李白交往。

但对当时的李白来说,无论汪伦如何想,其实都不重要。

李白在仕途上一直比较坎坷,最后李白其实放弃了再成为官员的打算,只是想要隐居,然后混日子。在李白人生比较灰暗的时候,汪伦递上了请帖,李白为了缓解自己苦闷的心情,决定前去与汪伦见面。李白一生朋友很多,也给朋友写过很多赠诗。

现在流传下来的,最长的赠诗是给江夏韦太守的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首长诗足足有句,李白赠给汪伦的诗,还没有这篇诗作的零头多。所以,李白作诗其实比较随意,想多写就多写一些,想少写,就少写一些。

从李白的观点来看,李白只是把汪伦当作一个普通朋友,朋友盛情邀请,临别又有歌声送别,李白写下赠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至于说李白是看到礼物很多,心花怒放,那就有点太小看李白了。

李白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家庭一开始给他很大的资助,李白家庭是商业起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家中也是富商。

根据李白《将进酒》中诗句:“千金散尽还复来”来看,李白也是纵情艺术,挥金如土。

虽然晚年的李白,一度比较凄凉,但按照李白的性格,李白很大程度不是因为礼物,而给汪伦写诗。从李白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上有汪伦这样能认可他的朋友,李白感到十分欣慰,所以写下来《赠汪伦》。

写在最后

如果汪伦为了自己的名字能够流传千古,他送给李白白金也不为过。但当时汪伦,其实并不能肯定这首诗能够留存下来。即便是这首诗留存下来,李白还有很多写给其他朋友的赠言诗。

所以,从汪伦的角度来看,花费重金,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明天,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用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汪伦确实倾尽自己的能力,好好招待了李白,但不至于花费太多金钱。

参考文献:

《清江集》

《随园诗话》

《李白诗传》

《汪伦系世家子弟》语文学习,

《关于赠汪伦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管理,

《李白和汪伦的友谊》读与写,

#三分钟讲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