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晴川阁,的确没有太多人知晓,甚至武汉人也不一定能说出它的具体位置。人们在怀念黄鹤楼的时候,都会背诵崔颢那首古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那句晴川历历汉阳树,在今日的汉阳便有这么一座晴川阁,它不仅是对崔颢诗中汉阳美景的呈现,更是对一座文化的传承。
晴川阁,又称晴川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当时汉阳知府范之箴倡议兴建,取“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它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千古名楼黄鹤楼隔江相望,素有楚四名楼的美誉。
晴川阁整个景区占主要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它属于开放式的建筑群,并不属于购买门票。
走进景区,牌楼上高高悬挂着晴川阁金字巨匾,这几个字则由时任中国佛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居士所书。
楼阁高大气派,登上晴川阁,眺望远方,长江大桥纵横南北,往来货轮络绎不绝,或许在数百年前,这里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晴川阁西南侧便是禹稷行宫,它原本是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禹王庙,历史上也曾数度毁坏。现今的建筑大都是近几十年来仿建的。
禹稷行宫里主要供奉的便是大禹,并详细描绘大禹治水的过程与功劳,以及治水一些方面的史料。
在景区里还有一座历史更为悠久的古关隘——铁门关,据说它始建于三国时期,从三国到唐代那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只是后来,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如今的晴川阁,它不仅是那一首诗,更是汉阳这座武汉最古老的城镇的历史,无论是铁门关,还是禹稷行宫和晴川阁,还是离它不远的汉阳造、汉阳铁厂,它都见证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长江两岸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