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这首流传千古的《黄鹤楼》,据说让一代诗仙李白,都为之折服!不由得称赞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称颂!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不可否认,这首诗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气势上,都出神入化!可见创作水平极高!在写黄鹤楼的诗中,后人很难以超越!所以,诗仙李白才有自知之明,搁笔不写。
以至于后来人把崔颢的《黄鹤楼》,列为唐人七律第一。这种说法,是有瑕疵的。说到七律,格律诗里面就包括律诗和绝句。按格律诗的标准,来分析崔颢的这首《黄鹤楼》,里面有些地方是出律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仄平仄平平仄仄,
此地空余黄鹤楼。仄仄平平平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
白云千载空悠悠。仄平平仄平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平平仄仄仄平仄,
芳草萋萋鹦鹉洲。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烟波江上使人愁。平平平仄仄平平。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崔颢这首《黄鹤楼》的格律。
这首诗,前半部分(前四句),是古体诗格调。后半部分(后四句),才是律诗。按照格律诗的平仄来看,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第四字应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乘”。第六个字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鹤”。第三句的第四、第五字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的第五个字,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空”。三仄尾在格律诗中很少见,而像三平尾,在格律诗中也最忌讳的!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符合格律诗的平仄标准。所以说,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是一首半格律半古体诗的格式。按照近体诗的格律标准来衡量,这首诗,并不能算是一首七律,应该是一首古风式的律诗,也可以称为是一首古律。
崔颢,(--),和李白同一个时期的诗人,在那个时候,格律在唐朝已经兴起了。按理说,像崔颢这样的大诗人,是不应该犯格律上的瑕疵的,只不过那个时期,格律诗还没有完善和严谨!在唐朝,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按照格律来写诗,还有一部分的诗人沿用了古体诗的风格。像李白的好多诗里面,如《将进酒》,《行路难》,《月下独酌》等。像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就是古体诗的风格。
另外,像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是压仄声韵的。凡是压仄声韵的诗,也不是格律诗,属于古体诗。
所以说,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半古风半格律的诗,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再来看崔颢的另外一首诗《长干行》。
长干行.崔颢
君家何处住,平平平仄仄,
妾住在横塘。仄仄仄平平。
停船暂借问,平平仄仄仄,
或恐是同乡。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的前两句符合格律的平仄,后两句不符合。同样,这首诗,也是一首古体诗。可见,崔颢的诗里面,好多都沿用了古体诗的风格。所以,判断一首诗,是古体诗?还是格律诗?我们不仅仅只从年代上区分,不能简单的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是古体诗,唐朝以后的诗是格律诗。更重要的是从格律上来判断。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