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离家的日子,来看看古代有哪些送别诗

白癜风早期是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4721404.html

今天是正月初六,明天春节假期就结束了,每年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与亲朋好友离别,踏上重返他乡之路,此时大家难免都会有些感伤,可话说回来,没有今天的努力奋斗,怎会有明天的好日子?相比古时候,今天的生活条件无论是交通或通信都愈加便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离别之苦。

在古代,离别常常意味着后会无期再难相见,甚至是永别。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流露出诗人回乡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久客伤老之情。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对友人元二出使西域的前途未卜而忧心忡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诗人们最常用的诗歌体裁之一,因那时的交通与通信普遍落后,所以古人是非常看重离别的,每到离别之时,人们常常设酒饯行,折柳相送,以示情谊之深。清朝诗人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写道:“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送别诗所含的深情厚意使我们为之动容,其中是否有“真情”流露更是评判一首好诗的标准。

我们先看一首隋朝无名氏作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粗看并无“情”字,但细读起来并非如此,春天离别的人,到了柳枝已折尽还没有他的音信,随向人打听他的消息,捎话问他何时归来?折柳送别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每当离别之时,古人都会折柳相赠,有“惜别”的意思,另外“柳”与“留”谐音,代表挽留之意。从全文看,这很可能是妇人思君的诗,因不知是何人所作,所以送别的题目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作为唐代之前的咏柳惜别之作,明代诗人胡应麟在他的诗论专著《诗薮(sǒu)》中评价此诗:“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到了唐朝,送别诗作为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几乎每位诗人都有这方面的作品,其中不乏传世佳作。其中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为出名: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诗正声》曾评价此诗:“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此外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诗也是送别诗的名作之一,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家喻户晓,其意超越现实,由心而发,代表着只要心心相通就永不别离。

此外还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妇孺皆知的名句。

由此我们可以从送别诗中感受到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深意则藏于每位游子心中,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家的温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