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龟山脚下的神话故事园上

武汉市汉阳龟山脚下,晴川阁旁,悠长的汉阳江滩北边,长江大桥北侧塑造了一组与大禹有关的神话故事雕塑,辟为“大禹神话故事园”。进园游览,一一看过园中的雕塑,不仅对“大禹治水”、“定鼎九州”的故事有所了解,还对远古那个英雄时代,对远古时代那些一心为百姓,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甚至生命的英雄心生景仰!

“大禹神话故事园”我们来过多次,无论是游龟山风景区,还是在晴川阁吹拂长江之风,眺望对岸的黄鹤楼,或者是来汉阳江滩漫步,……驻足大禹雕像前,那个古老的治水神话便会在眼前浮现。

鲧禹治水故事是我国最著名、流传最广泛的神话传说。《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本经训》《天问》《山海经·大荒北经》等古籍都有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上古人类传说中,洪水的影子相伴始终,挥之不去。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洪水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先民的生命安全,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可以逃脱洪水制造的劫难。在中国,关于洪水的传说很多,而关于治水英雄的传说基本定位在“禹”身上。

大禹神话故事被有机地溶入到汉阳江滩的自然风光中,成为汉阳江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市汉阳区的文化旅游名片。大禹神话故事通过青铜雕塑、石雕、石壁高浮雕石刻等形式,集中布置在江滩,与滚滚大江相呼应,与绿植鲜花相伴生。漫步在故事园,欣赏着一件件雕塑作品,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大禹和大禹治水的历史遂一呈现在眼前,于良辰美景中,更深刻地体味出雕塑的肃穆和背后的意义。

走进故事园大门,迎面立着一座高4.5米的青铜雕塑——应龙画江河。此雕塑表现大禹精神抖擞,手持治水工具耒,指挥应龙、玄龟导水入海时的情景。相传,应龙神力无比,长有双翼,以尾划地即成江河;玄龟背负天帝所赐取用不竭的神土“息壤”,随后听命,填平低洼。应龙和玄龟都受天帝派遣辅佐大禹,是大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

应龙画江河

接下来的雕塑多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序进行安排。首先是“鲧治水图”,以福建莆田青石透雕而成,高3-4米,有“浩浩洪水”“临危受命”“偷窃息壤”“死不暝目”4个场景,表现了鲧急民所难,全身心治理洪水,但因方法不对而没有成效,“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经历。

浩浩洪水

临危受命

偷窃息壤(1)

偷窃息壤(2)

死不瞑目

鲧的事迹颇似希腊神话中因盗火给人类而受到宙斯惩罚的英雄普罗米修斯。远古时代洪水滔天,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逼得人们只得上山找洞穴栖身或在树梢上筑巢而居,与鸟兽为伍的人类苦不堪言;天帝见百姓生活于水火中,心中着急,召集众神商议治水事宜。众神一致举荐忧国忧民的鲧来担此重任。鲧临危受命,带领人类开始了与洪水的顽强抗争:洪水流到哪里,鲧就带领民众堵到哪里。然而9年过去了,洪水依然泛滥。堵不住洪水,鲧十分心焦。乌龟和猫头鹰给鲧出主意,天帝那里有一种叫“息壤”的神物,可以随水而生长,洒在大地上可以积成山,堆成堤,用息壤来堙塞,还怕洪水不平息么?

鲧救民心切,遂想尽办法偷来天帝的“息壤”。一试,果然灵验:只需一点,即刻积山成堤,汹涌的洪水再也无法逞凶了,大地上渐渐露出了起伏的绿野。就在洪水即将平息时,上帝得知宝物被窃,勃然大怒,派火神祝融夺回剩下的息壤并将鲧杀死于羽山郊野。不久,洪水又漫延回来,各处泛滥。胸藏博大爱心的大神鲧,死不暝目,以不死的精魂保全尸体,坚强地用自己的精血和心魂孕育着一个新生命——禹。鲧希望儿子能最终完成自己未竟的治水事业。

这之后的雕塑主要反映大禹事迹,自然从大禹降生开始。

大禹降生,是一座高5米的青铜雕塑。鲧是一位悲剧的治水英雄,神形如白马。为了治水,鲧偷取天帝的“息壤”,天帝知晓将其杀死。鲧死不瞑目,尸身3年不腐。天帝闻知鲧的腹中正孕育着精灵,赐给天神一把“吴刀”,让他把鲧的尸体剖开,杀死那个腹中的精灵。然而,就在鲧的肚子被剖开的瞬间,神力已超过父亲的禹跳了出来,盘曲腾跃,冲上天空。那是一条头上长着一对坚利之角的虯龙,一飞冲天的姿态,表明禹将继承父志,继续治水。同时,鲧被剖开的尸体也化作黄龙,跳进羽山旁边的羽渊。

大禹降生

禹接受人间帝王舜的命令,发誓要治平洪水。相传,天帝也不忍于人间的苦难,派应龙协助禹进行治水。禹驱逐了为祸人间的防风氏和共工氏,凿通龙门,让应龙走在前面,拿尾巴画地,助他疏通九河。群龙在禹的指挥下导引支流。后来又在应龙、伏羲大帝、瑶姬的帮助下,擒水怪无支祁镇于军山之下,杀共工之臣相柳(繇),最终治服了洪水,大地上形成了今天的大江大河,洪水流向东方的汪洋大海。

搏杀相柳,青铜雕塑,高3.8米。表现禹治水时阻力重重。水神共工指使水怪相柳拼命反对大禹治水。相柳蛇身9头,体型巨大,9张大嘴可以同时吃光9座山上的动、植物,所经之地,寸草不生,禹手持神斧与相柳进行殊死搏斗,终于杀死相柳,为民除了大害。

博杀相柳

园中最大的雕塑是依托于长江防洪堤坝的“大禹治水图”石壁。位于园中心广场一端,高5.7米,长80米,属高浮雕石刻,浮雕最深达1.5米,采用陕西秦岭金米黄大理石制作。(另见下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