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鹤楼到鹦鹉洲再到凤凰台,诗仙李白的半

那一年,李白来到武昌,登临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上,是一个有高度、有风景、也有故事的地方。每一个寻常人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眼前长江浩浩,烟波缥缈,头上白云飘飘,想起“仙人骑鹤”经过这里的传说,都会情不自禁感慨万千,何况本来就感情丰富的文人墨客?深俱浪漫气质的李白诗性大发,正想挥毫作诗,却抬眼看到一个名为“崔颢”的诗人题在黄鹤楼上的一首七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情景兼备,气象恢弘,将神话传说与眼前山川草木熔铸一体,情思如水,优美如画,且余韵悠长,简直就是用黄鹤楼的绝唱。

反复吟咏几遍后,李白不得不怅然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时李白正值人生盛年,内心奔涌着蓬勃的理想与激情,生生抑制住自己的诗情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自问实在没法写出一篇超越、甚至匹敌崔颢的同题诗篇了,只能甘拜下风。

然而对于骄傲自负的李白来说,内心终究是不甘的,这座黄鹤楼从此成为他半生的纠结。

不久他结识了大诗人孟浩然,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携手再登黄鹤楼,然后分手。这一次李白的诗情轰然而出,落笔下便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同样是千古名篇,不过重点是送别,无论春草烟花,还是江水楼台,它们都是友情的背景,与崔颢的“黄鹤楼”是两种不同的气质风情。

李白念念不忘崔颢,念念不忘那座他无法吟咏的黄鹤楼。他把目光转向了那个与黄鹤楼一江之隔、被崔颢写进诗中的“鹦鹉洲”,同样以七律的格调写下一首诗——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不必多高的文化素养,只看词句就能看出,这完全李白是在向“黄鹤楼”致敬。都是从神话传说写起,反复吟咏“鹦鹉洲”,从远到近,从草木江水牵出作者的思乡情绪。词句相似,意境相同,连那忧伤都是淡淡的。无论如何模仿之作永远比不上原作,哪怕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似乎并不满意,别说他不满意,我们也不满意。李白是谁啊,那是“诗仙”啊,一个天才的伟大诗人怎么可以在崔颢面前铩羽?!黄鹤楼的情结依旧在心,让李白无法放下。

过了好多年,李白奉旨进京,有过一段极其风光的翰林岁月。然而很快就失意而归,他重新开始漫游山水。这一天,他来到了金陵,登上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凤凰台。面对山水风景、历史兴亡,他偶有感而发,再写一首七律。依旧是情追那念念难忘的黄鹤楼,不仅用了与黄鹤楼同样的韵,连最后一句都极其相似。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当然超越了“鹦鹉洲”,是否能超越“黄鹤楼”,后世评论家各有看法,推崇崔诗的更多一些。但无论如何,这两首诗是可以相敌媲美的。两相比较,我更喜欢“凤凰台”。同样是情景交融,同样是“使人愁”,“凤凰台”有着更深的历史感和沧桑意蕴,意象音韵也更加饱满生动。

李白一生豪放不羁,他的最著名的诗篇都是不怎么受格律束缚的古风或者七绝,对于格调严整的七律写得很少,也就是十几篇的样子,而为了与“黄鹤楼”争胜竟然一连写了两首七律,也是让人莞尔。

那么伟大的诗人,也有他的小小心思啊!

写完了“凤凰台”,他依旧放不下黄鹤楼。直到晚年,饱经了国家动乱和个人沉浮的李白,再一次经过湖北,遇到故友韦冰,在宴会上乘醉写出了“江夏赠韦南陵冰”,这是一首古风,虽然有遮不住的愁闷叹息,却依旧浩荡奔涌,一如李白固有的风格。这首诗写到最后,竟然写下了“我且为君捣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黄鹤楼啊鹦鹉洲,那是诗仙心中不能忘却的故事情怀,无论多少岁月沧桑,多少离乱悲欢,那里始终承载着诗人的青春与梦想,见证了诗人不甘人下的争胜之心,寄托着诗意的竞赛。

昔人已乘黄鹤去,凤去台空江自流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