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以《黄鹤楼》一诗闻名于世,其诗曰:昔人已乘白云(一作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言李白过武昌,登黄鹤楼,念及崔颢之诗,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改题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又效此诗题《鹦鹉洲》,云: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对这三首诗,后来的诗话家们众说纷纭,或以为李白有与崔颢较胜之心,或称李白善服,或云李崔二人之诗各有优劣,不一而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唐诗纪事》卷二一亦云:“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以较胜负。恐不然。”又《后村诗话》载:“古人善服,太白过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遂为《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若他人必次颢韵,或于诗版之旁别著语矣。”
辛文房当本于此二书,计有功虽载此事,却不以为实,刘克庄反而以为固有此事。此事当盛行于宋代诗话之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亦引《该闻录》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凤凰台》诗。”崔颢《黄鹤楼》一诗在宋代深受好评,严羽推其为唐代第一,曰:“唐人七言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后人考证,崔颢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以前。李白之《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安旗系于天宝七载,所作于后。两诗格调意境相仿,难怪后人作如此推断。李白又有《鹦鹉洲》一诗,方回《瀛奎律髓》云:“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尤未甚拘偶也。”
看来,前人不仅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与崔诗作比较,还将其《鹦鹉洲》一诗亦与之对比。明代诗话家们对李、崔二人的比较也限于此三诗,但是他们不仅仅着眼于李白是否模拟崔颢,还从两首诗歌的格律、声调以及意境各方面以比较其孰优孰劣。李、崔二人七律,高棅均置之于正宗,然而其评述颇有轩轾之意,“盛唐作者不多,而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若崔颢律非雅纯,太白首推其《黄鹤》之作,后至凤凰而仿佛焉。”高棅所谓崔颢律诗“非雅纯”,实则指其诗并不能称为律诗之正,也就是还未完全脱离古诗体制,因其“声调”、“品格”之胜,故而列为“正宗”。高棅言李白推重其《黄鹤楼》一诗,并且以为至后来其《登金陵凤凰台》与之仿佛,言下之意,李诗未逮崔诗。
王世懋与高棅所论一致,他从崔颢与李白登临此地时各自的身份和诗歌艺术出发,认为崔诗胜于李诗: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慨,差足胜耳。然予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着,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王世懋论诗虽受格调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性灵论”的兴起,他更为推崇作诗当有“神韵”,其兄王世贞就曾称赞他的七律乃“神诣之境”,“尤其卓绝”,学诗“虽自济南始,其所涵咏,多汉、魏、晋、宋,以至盛唐诸大家。”且“性灵”与“神韵”率皆以“空灵”为长,味之无穷。此种诗歌境界源于对景物的描写,由景而生情,寓情于景,故而他重视诗歌的“兴”超过“比”。崔诗结句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殆是目睹烟波缥缈,不知身处外乡,因忆故里,而愁正是从此缥缈之景中生发出来,是为“兴”;李诗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天宝七载,李白被赐金放还,遨游山林,因而有文人迁客郁郁不得志之叹,本应发愁。此二诗俱在一有意而愁,一无意而愁。王世懋云:“作诗道一浅字不得,改造一深字又不得,其妙在不深不浅、有意无意之间。”崔诗正得此妙。因此,他推重崔诗便不足为奇。
明末万历年间,许学夷崛起于江阴,穷四十年之力,编成《诗源辩体》一书,“十二易稿”,用力至深。他在书中常征引王世贞、胡应麟的一些说法,可见他的诗学观念与其二人较为接近,但是又有不同。胡应麟的《诗薮》标志着传统格调理论的终结,而许氏的《诗源辩体》则是代表着“格调”和“性灵”的合流。故而许学夷在评价崔、李之诗时,有靠近王世贞兄弟的趋向。他说:“崔颢七言律有《黄鹤楼》,于唐人最为超越。太白尝作《鹦鹉洲》、《凤凰台》以拟之,终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