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季雪兰专栏初中六册古诗

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 http://m.39.net/pf/a_7208874.html

离中考还剩59天

初中六册古诗表现手法整合

一、直抒胸臆:是一种不需要任何“附着物”,诗人直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1.《诗经·式微》: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2.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渲染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菊花的眷恋,更写出了对菊花开在战场的怜惜之情。

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发了征人们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4.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了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抒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表达诗人的喜悦心情。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

表明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7.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出自己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接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寄托深远之意,使主体内容更含蓄。

1.王湾《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2.刘桢《赠从弟(其二)》: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之刚劲,象征诗人志向之坚贞。

3.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象征诗人的高洁情志和独立自由的隐逸人格。

4.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象征南宋国事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5.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独宿荒冷沙洲,象征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6.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象征着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幅荒村日暮图,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

8.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

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10.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象征个人身世之悲,也象征繁华时代的落幕。

11.李白《行路难(其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间又逢君。

把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跟如今与李龟年的相逢对比,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弥漫着沉郁的人生感和历史的盛衰感。

2.杜甫《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深切的担忧和思念,寄予了无限人生感慨。

3.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

3.刘禹锡《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将古人悲秋和诗人颂秋进行对比,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及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相对比,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独”与天地之“悠悠”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7.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8.刘桢《赠从弟(其二)》: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把“风声”的“盛”和“松枝”的“劲”进行对比,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坚贞的品格和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9.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新”“旧”对比,突出表达了词人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惆怅。

10.白居易《卖炭翁》: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控诉。

“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将炭的价值之高和宫使给的“红纱”和“绫”的价值之低进行对比,突出“宫使”掠夺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运用对比,“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突出表达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12.许浑《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的时间之短;“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广大。“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思乡愁绪的突兀而浓厚。“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唐王朝面临天下大乱的悲怆命运的忧愁。

13.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突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14.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将“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和“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爱好自由、无拘无束的个性以及他的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

一边是料峭春风,词人感到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词人感到些许暖意。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突出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15.《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与“八十”的对比,突出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16.王磐《朝天子·咏喇叭》:曲儿小腔儿大。

突出表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集团小人得志的情状,以及他们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义。

17.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通过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四、白描:用简练朴素的语言或意象,不加烘托,创造出一个简洁而生动的意境。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采用白描手法,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十种意象,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写晚烟飘过,斜阳返照,那荒凉的营垒,那破败的关城,显得更加萧索,更加寂寥。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十五从军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近景描写,描绘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白描手法。诗人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意象,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商山早行的凄清画面,表达了行路的寂苦和羁旅的愁思。

4.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绚丽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表现了词人安静闲适的心态。

五、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这样写使诗歌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1.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2.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诗人因关心国家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境,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由现实转入梦境。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5.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眼前的“客行”与梦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6.许浑《咸阳城东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眼前的“鸟下绿芜、夕、蝉鸣黄叶、秋”与想象中的“秦苑、汉宫”虚实结合,抒发了对国家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7.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词人追忆醉后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隐含着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使诗歌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1.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2.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动静结合,先以游人“不觉船移”衬托出西湖水面波平如镜,刻画出静态之景,再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全幅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西湖春景的多姿多彩。反映出自己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3.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上片结句写花,下片结句写莺、燕、蝶,画面一静一动,相互呼应,使全篇结构匀称,回环往复,意趣盎然。表现了词人安静闲适的心态。

作者简介:李雪兰,福建省福州时代中学初中语文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的栖息者。爱王君,爱语文,爱生活。

李雪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