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千年的回音黄鹤楼

吃坚果对白癜风有好处吗 http://m.39.net/pf/a_4546168.html
有亲催问,怎么还不写武汉大学的樱花?想看武汉大学的樱花……其实武汉大学美在建筑,樱花大道的樱花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没有那些优美绝伦的早期校园建筑,武大樱花大道的樱花跟我们路边看到的樱花没什么区别……武汉大学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成就了樱花大道的樱花……当然樱花也点缀了优美的建筑,使其锦上添花,彼此都得到了加持……在写武汉大学之前,先对应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提到了孟浩然从黄鹤楼动身下扬州府,今天就写写武汉的黄鹤楼……古时交通不发达,从武汉坐船顺着长江往扬州府出发,得费多少时日啊……不过古人生活都很有情调,不仅能耐住长途跋涉的疲乏,应该还可能当做增加阅历的历练;大概途中看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长江,那定是万千情绪涌上心头,诗词和家国情怀自心中喷薄而出、灵感源源不断吧;古代诗人都是很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古代诗人针对长江可真是贡献了不少千古名句啊,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又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描写长江的诗词真是太多太多了,有的就题写在长江三峡两岸的峭壁上,修三峡时水位提升,好多名人名句淹没在滚滚长江水中;今天文章的重点不在长江,不在三峡,待写到长江三峡段时再详细写,今天的重点是黄鹤楼……关于黄鹤楼,还有一首著名的诗,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其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提到“晴川”两字,这里的“晴川”并不指晴川阁的“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平原!“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就是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由来的地方,又称俞伯牙台。我一直在想杨幂版本《宫》中的女主角名字叫“晴川”,是不是借鉴了“晴川历历汉阳树”?亦或是“晴川阁”得来的灵感?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武汉市的地标建筑,站在黄鹤楼上可以俯瞰武汉市……但黄鹤楼是远古的古迹留在今天的回响!因为建于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战乱破坏、重修;破坏、重修,甚至南宋时倒塌、再重修,原来的古楼实际已不复存在,现在的黄鹤楼实际上是座仿古建筑,以清朝“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年。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实际上并不是古诗中的黄鹤楼,有点惋惜甚至有点失望是不是?我第一次知道黄鹤楼是仿古建筑时,是父亲拿着一摞照片跟我说这是哪里、那是哪里,其中有一张就是父亲戴着蛤蟆镜坐在黄鹤楼那里拍的照片……父亲当时跟我说那是现代重建的,历史上的黄鹤楼已经不存在了,那时我太小,六七岁左右的样子,对待黄鹤楼是古迹还是仿古建筑没有什么感觉,也不懂!在小孩儿眼里新比旧好,新衣服比旧衣服好,新玩具比旧玩具好,甚至还联想到搬新家那种感觉,觉得新家那不比旧房子漂亮多了啊……但是当年龄大点开始懂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时,第一次去黄鹤楼,身临其境,再次知道那是仿古建筑,古迹实际已经消失时,心里是非常惋惜加失望的;当然惋惜的情绪大过失望……后来再次去黄鹤楼,当登上黄鹤楼俯瞰武汉市和长江时,吹着江风,薄薄的风衣被吹的呼啦啦作响,极目楚天风云,理解了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战乱或者年久失修导致的坍塌,不再有失望的情绪,不再执着于是否是原来的古迹!只要精神内核和寄托常在,那么它就是古迹,它就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它就如同信仰的坍塌与重建,只要精神内核还在,它就能涅槃重生、活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成为图腾……就如同从我们的祖龙秦始皇开始,“统一”、“大一统”思想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一代代刻在灵魂里、印在血液里、付诸在行动里……一如歌曲《我的中国心》里所唱:“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所以,现在黄鹤楼在我心中它就是千年的古迹,至少也是千年古迹延续到今天的回响……黄鹤楼所处的蛇山有条梅花路,漫步在梅花路,没有梅花,因为每次去黄鹤楼几乎都是中春或者夏天,所以并没有看到梅花开,但是依然脑补了梅花盛满山坡的景象……“梅花”是武汉市的市花,“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而梅花的气质也体现在武汉的城市气质里,武汉精神也的确如梅花一样傲骨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武汉确实是座英雄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疫情过去后,下次去黄鹤楼最好是梅花盛放的季节,要看看黄鹤楼的梅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