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写了大量的诗,可你知道诗仙的诗里

说起李白的最爱,也许我们能够脱口而出,最爱写诗。那就让我们细细读他的诗歌,看看能不能找到他的最爱,翻开《李太白全集》,我们首先会发现他与几个男人的唱和,首先是一位晚辈。

说起来虽然是晚辈,可他却是开创了大唐诗歌高峰的人,他就是杜甫。

唐天宝三年(公元年)夏天,在大唐东都洛阳,因缘际会,两位旷世奇才第一次相见。当时李白42岁,已经扬名于诗坛;而杜甫呢,刚刚32岁,在诗歌界只算得上初出茅庐。

这一次的见面,杜甫对李白佩服的那是五体投地,就差摩擦出那啥啥的“火花”了。

翻翻杜甫全集,杜甫曾为李白写下十几首诗,不过较之杜甫的“情意绵绵”,在李白眼中,杜甫只能算是个小老弟,因为李白的朋友太多了,所以对他也就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那么李白对年轻人没兴趣,难道他喜欢成熟的?

开元十八年(公元年),在李白得知年长他12岁的孟浩然将赴广陵(今扬州),便约他在江夏(今武汉)相会,两位大诗人自然是惺惺相惜,李白一直把孟浩然送到江边,执其手依依惜别,并留下了后世广为流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比孟浩然在船上也是泪洒衣襟,可是转过头来呢,李白又去爱崔秋浦(秋浦县崔县令)、爱王子晋(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了。

看来作为一个博爱的诗人,李白的对各位诗人还真的是“雨露均沾”呢!

不过作为一个生理正常的男人,他还是更爱女人。

作为一个放荡不羁的诗人,自然也是一个情场高手,早恋那是必须的,不过那时还是比较纯真,所以才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一生结婚多次,而最为恩爱据说是唐代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估计也是个天姿国色,不然李白不会一见到她就“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画面太美,让人不敢看。

唐代女子

可能因为新婚燕尔,在外“打拼“的李白也会写下“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不过你要以为他是一个痴情男,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许氏死后不久,李白就再婚了。而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不是为许氏写的。

况且,在长安时,李白还经常出入胡人开的“夜店”,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和晚唐的“宠妻狂魔”李商隐比起来,好像还有点渣渣的感觉。

既然男人女人都不是他的菜,那么会是功名吗?

虽然唐代的科举是考诗歌的,不过这并不代表李白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会稳操胜券,因为除了才华外,还是要走点关系的。

所以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李白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轻狂,于是又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话。

看看李白的求职信,也有不少:

《上李邕》

《上安州裴长史书》

《上杨都尉》

不过在唐玄宗眼中,李白也就是一个宫廷的写手罢了,可能地位也就比宫中的伶人高一些。

于是李白的一腔报国情怀也就无的放矢,只好把气撒在了高力士身上,对此,唐玄宗也只是一笑了之。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这四大喜事,说起来李白也算占了三,按理说在诗集中应该大书特书。但是李白却对此惜墨如金。

看来“诗仙”这个名头不是白叫的,要是爱好与常人无异,这也太没面子了!

那么纵览《李太白全集》,谁被“宠信”的最多呢?这里您就别妒忌了,因为它不是人,而是酒!

在全集的一千多首诗歌中,涉及酒的居然有两百首之多,可以说,李白喝酒那绝对是海量豪饮,就连民间传说的李白的死都与酒有关,说李白喝醉了,看到水中的月亮,于是想水中捞月才溺亡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现实中,让我们看看李白是怎么喝酒的?

独处时候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逢时候则是”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送别时是“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对于李白而言,无论哪种,只要是酒,那都一一笑纳。

在玉真小公举的府邸,李白写到了“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在姑苏城中,看到了街头贩酒的小萝莉,他也写下了“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此外唐代的特色酒,比如桂花酒、菊花酒、郁金香酒李白也都一一品尝过,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品酒大师。

如今李白诗中关于酒的最富盛名的一篇应该要算《将进酒》了,那场宴席中一开始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氛围就被烘托到了极致,最后,李白到底喝了多少酒,我们已经难以考证了。不过能让“诗仙“如此开怀畅饮,必然是好酒,而且极有可能是来自家乡的酒。喝了家乡酒,仕途的不得志,思乡之情,融会贯通,也许才会引得”诗仙“才情大发,正如当年的书圣王羲之那样,留下《将进酒》这一千古名篇。

《将进酒》草书

相传,李白写此名篇之前曾夜宿泸州境内,并且月下独酌,也许这些后世脍炙人口的诗句他当时以了然于胸。

如今的四川泸州,依然在传承着大唐以来的酒文化,酿出的酒也更加醇厚浓郁,而因为有李白的驻足,这里的酒更是带有一股仙气,也许在喝完之后,面对明月,我们也许也能穿越回那个美丽的年代,与“诗仙”一同唱和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