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表达方法抒情

百癫疯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文章中运用抒情的作用是:能够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它往往是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其特点是叙述时情感直露,节奏快、紧张,气势奔放、热烈。例如:

①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何其芳《一夜的工作》)

在文章结尾,作者情到深处,难以自禁,忍不住大声呼告,这种呼告式的直接抒情方式深化了文章主题,让我们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得以升华。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焕《登鹳雀楼》)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壮美的山河、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③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魏巍《再见了,亲人》)

作者直呼抒情对象一大娘,多处用感叹句、设问句,抒发了 战士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例如:

①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巴金《鸟的天堂》)

作者把划船的声音比作一支乐曲,情由景生,表达出作者去看“鸟的天堂”时的愉悦心情。

②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几。蜻蜒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叶圣陶《荷花》)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动态之美,而且表达出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③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溫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林海》)

作者用“温柔、盛气凌人”等形容人的词语来写岭,融情入景,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又别有韵味。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以写景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有时作者不便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通常以写景的方式来抒情,也叫借景衬情。例如: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星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季羡林《怀念母亲》)

作者先进行细致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昏暗的、朦胧的氛围,在这种背景之下,衬托出作者“甜蜜”的悲凉之感,文字中仿佛散发着淡淡的酸甜苦辣种种气味。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遥真地描写了运望中的船儿消逝时的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③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陈森《桂林山水》)

作者在这一段的开头采用回环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赏,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例如:

①父亲说:“花生的好处许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被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许地山《落花生》)

关于做人,作者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巧妙地用花生的品质来教育孩子,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这种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袁鹰《白杨》)

此句表写白杨实写人,内容含蓄,意义深远。这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把白杨的特点和人的品格紧紧联系在一起,给读者留下充分遐想的空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