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荆州?首先有必要澄清一个认知,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荆州的所指有非常大的不同。实际上,就解放后的荆州来说,现在的荆州市只有25年的历史。25年前,在年至年,叫由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合并而成的荆沙市。时间再往前推,从解放到年,沙市市只有18年时间在作为行政区划的荆州管辖范围内。
荆州因荆山而得名,《尚书·禹贡》中有“荆及衡阳惟荆州”。《禹贡》中的九州,现在依然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存在的城市还有荆州、扬州和徐州,当然这三座城市和古九州中的荆、扬、徐三州的地理范围相去甚远。所以现在的荆州早已不是古九州中的那个荆州,甚至远比三国时期的荆州都要小得多。仅就市区来看,说是江陵可能更确切。
但在有意无意间,这三座城市都承继了古九州中的荆、扬、徐三州各自在两千多年中的历史与人文的沉淀,只不过,它们在受益于这种沉淀和受累于这种沉淀之间的比例各有不同。我们先拿这三座城市的人口来比较,徐州人口最多,年末统计达万,荆州刚过五百万(总量接近湖北全省的十分之一),扬州比荆州少约五十万人。
再来看它们在年经济规模上的不同,同属江苏的徐州(亿元)和扬州(亿元)在经济总量上分别是荆州(万亿)的近三倍和两倍多。当然江苏的十三座地级市经济都不弱,这和长三角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不妨就从这三座城市对各自历史文化底蕴的利用角度出发,徐州和扬州照样碾压荆州。
荆州和扬州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则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荆州对其人文资源的开发算不上十分成功。扬州在江苏身处江北却满身是江南风韵,瘦西湖直追杭州西湖。这座中国运河第一城不但把中国大运河的世界遗产抓在手,还争得了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美食之都。
与拥有一大堆名头的扬州不同,徐州的旅游产业全面开发较晚,兼具“南秀北雄”的地理位置也为徐州开发生态旅游助力不少,但重在练“汉文化”的内功。徐州是项羽故都和刘邦故里,也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光是对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等“两汉三绝”的打磨和包装,就要比另一座主打汉文化的城市汉中上心得多。
反观荆州,作为屈原的出生地,却比岳阳还要低调三分,知道伍子胥和春申君是荆州人的就更少了。荆州哪怕在省内,都是旅游业相对弱势的一个。比如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评选中,武汉、宜昌和恩施各有三家在身,荆州至今仍为零。咸宁好歹有个三国赤壁古战场,襄阳还有个古隆中景区,而在三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荆州古城就建设不成一家5A景区?
是荆州没有旅游资源吗?当然不是,我们不妨从荆州在人文方面的三张名片说起。第一张名片是“楚国故都,三国名城”,但荆州只抓住了三国名城这一半,楚文化的传承更多地让湖南争取了去;第二张名片是“鱼米之乡、中国粮仓”,但荆州依然陷在江汉平原中没有走出来。
第三张名片是“滨江重镇、活力新城”,虽然长江近五百公里的黄金水道贯通了荆州全境,但在从重庆到上海的沿江城市群中,荆州的存在感并没有那么突出,甚至落后于省内的宜昌。而所谓“活力新城”,似乎更能让人想起曾经的“活力二八,沙市日化”。只是,现在这个上脑的广告语也只能留在脑海中了。
实际上,荆州的困局只是发展不够的整个湖北的一个缩影。发展不够,所以属于第一产业的“鱼米”才占了很大比重;发展不够,所以还要在工业上找增长点;发展不够,花在休闲和旅游开发上面的预算就更少。于是,拥有“荆州”这个大IP的荆州也就坐拥最大的三国文化资源而“泯然众城”了。
那么发展不够的原因在哪里?被许多网友说符合自己心目中关公形象的那个铜像,创意应该没有问题(毕竟异地选址带电梯的黄鹤楼也算半个“无中生有”的景区),但到底是错在用力过猛,还是走得太快而扯着了淡,如果没有深刻的反思,那三个多亿可就真的打水漂了。
#荆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