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伤春悲秋,简单的春晓里,隐含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在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中,孟浩然和王维是首屈一指的。不同的是王维十五岁便靠着在书画和音乐方面的天赋高中了状元,后又有张九龄的扶持,官做到了唐玄宗的右丞相。而孟浩然一生虽有报国之志,但却始终未能及第。二十岁第一次落榜之后曾几番辗转,想在朋友的引荐下取得功名,可惜终究还是沦落成为了天涯人。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再熟悉不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倾注了李白对孟浩然的知己之谊。一叶孤舟里,离别的愁绪就像那浩渺的长江水一般,无穷无尽,可见二人友谊之深,深情之长。孟浩然在游历期间曾多次和李白相遇,二人惺惺相惜,成了相逢知己。但是孟浩然又与李白不同,李白好歹也曾是玄宗身边的红人,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天子呼来不上船”,曾经放荡一时,也快活过一时,这是孟浩然没法比的。

然而像孟浩然这样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的诗能流传至今被人们所识,我们应该感到万幸,毕竟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唐诗仅有唐诗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他的诗到底有什么魅力可以流传后世,为后世人所称道?且来读读《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早就被我们今天的人们烂熟于胸了,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就连牙牙学语的小孩都能哼上几句。可是你读懂了吗?笔者始终认为,学习古诗词文,我们还是得先搞清它说的是什么,虽然古诗词的韵味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你连它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也就谈不上去理解和感悟了。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觉来品读它的韵味,先一起来看看译文:

春日里容易困乏,酣睡中不觉已经天亮了。

耳朵里传来鸟儿们声声清脆婉转的啼鸣。

突然想到昨天一夜从未间断的风声雨声,

不知那芬芳娇美的春花又被吹落了多少?

第一句:春困

这首诗写于孟浩然20岁之前,当时的他还未曾去长安求职拜官,隐居在离襄阳城不远的鹿门山。第一句很明显,就是写他睡过头了,当然着并不意味着他耽误了什么。那他为什么会睡过头呢?他是一位隐居者,过的是恬淡宁静,闲适无忧的生活,这种睡到自然醒的状态,不正是他想要的吗?显然不止于此,因为他没有登科入第的宏图夙愿,所以就少了几分为民分忧的烦恼,多了几分悠然自得的安逸。

我们知道这是首写景诗,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古人的笔下春天,往往会流露出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孟浩然这首诗中有吗?回答是肯定的,有。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人容易困乏,但这种困乏在诗人心中是温愠而舒适的困,和诗人那种隐居的闲适生活和心无羁绊的心态相得益彰。他并不讨厌这种困乏,似乎还很享受,以此来表达对春天的爱慕。所以,这才是他睡过头的真正原因。

第二句:春鸣

“处处闻啼鸟”一句,看似在写鸟叫,实际上向我们交代了自己酣睡酣眠中醒来的原因,是这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将自己从睡梦之中叫了醒来。虽说是鸟鸣惊扰了好梦,然而诗人自己对此似乎并不觉得厌烦。隐居意味着承受孤独,但这一声声鸟鸣,似乎和作者相映成趣,更加凸显了春天的热闹和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在这清脆悦耳的的鸟鸣声中,诗人是并不觉得孤独的。

第三句:伤春

此句欲扬先抑,为下句“花落知多少”做了铺垫。和大多古诗一样,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古人喜欢“伤春悲秋”,“夜来风雨声”其实说的是诗人“伤春”的情怀,虽不像王国维“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的惆怅和悲伤,但终究难逃这种格局,连夜的风雨酝酿的是诗人心头对春花的那一丝丝担忧,那一丝春和景明、那一树姹紫嫣红,在一夜风雨之后是否还在?一年好景还未欣赏尽兴,就要这样被摧毁了吗?年复一年,岁月轮回,也许时间的流逝也让诗人有些无奈吧。

第四句:惜春

正是有了“夜来风雨声”的缘故,才会有“花落知多少”叫人浮想联翩的疑问。春天最美的事物也许就是花了,担心春花被吹落凋零,实际是作者惜春的情怀,在他内心,不愿意美好的事物就这样烟消云散,残破不堪。然而,这种惜春何尝不是在说惜时呢?人生能有几个春天?“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处也隐隐包含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担忧和感慨,这是一种悠远的、无尽的感伤。

所以,这首简单的诗最大的妙处就是用了朴实、通俗而又平易近人的语言,织造了一个丰富鲜活的意境,一句“花落知多少”不光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情怀,更引导读者想开了去?启发人们无尽的遐思。从中我们也淡淡的品尝到了诗人淡淡的哀伤和悠远的惆怅。不知道你读出了什么?

人生自有诗意,最美不过诗词。了解更多精彩,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