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神奇的古诗,人们常常对后三句滚瓜烂熟,却记不起前一句。你不妨也来试试: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什么?哈,真的一下子想不起来哦。
《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解读诗歌意境来帮助读者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其中就例举了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可染先生在文中说,这首诗的意境很好,“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包含了朋友惜别的惆怅”,“让人体会到诗人的深厚情意”。李先生说的没错,让人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就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但对这首诗的意境解读,却还只是说了个大概,并没有说明白。
不能充分体会一首古诗的意境,这首诗的滋味就淡了七分。
古诗在语文课本上有很重的分量,但在教学上却处于“偏远地带”,通常就是“三板斧”:翻译,背诵,默写。常见的结果是:学过了,考过了,丢掉了。我在课堂上对少年们说,课本上的每一首古诗,就像一个好朋友,有缘相遇了,若能像好朋友那样坐下来聊聊天,交交心,因此就能攒下人生的诗意。通常我们都以为诗和远方在一起,但若自己的生命中有诗意,我们自己就是远方,宁静致远的那个远,心远地自偏的那个远。若自己本身没有诗意,在地域上去了再远的远方,也不过是在重复荒芜。
送别常在,但未必都有离愁怎样体会古诗的意境呢,就拿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来说。
这首诗后三句营造的意境,其实都是基于第一句才能发生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西辞”,说明人是往东边去了。东边是个好地方,那时的“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约都在东方。但李白写孟浩然辞别的是黄鹤楼,而不是“西辞李太白”,为什么呢?不能说李白没有写自己大名的习惯,他在另一首著名的离别诗《赠汪伦》中,就是直接写名字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通常的解析资料都说,这里写黄鹤楼是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此话看似有理,却是废话,诗中出现了一个地名,当然是点明了一个地点。但写诗又不是写小学生作文,非要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吗?况且黄鹤楼既非李白故乡,也非孟浩然故乡,不过是两人离别前相约在这里碰个面而已。
这只能说黄鹤楼比较特别。
在李白出生前两百多年,祖冲之写了本《述异记》,其中说有个人叫荀叔玮,文章写得好,又喜欢寻仙问道,一日暂憩黄鹤楼,看见自西南方有一物飘然而来,原来是驾鹤仙人特来相会,与荀叔玮宾主对饮,相谈甚欢。李白骨子里有寻仙问道之心,想来也是渴望在黄鹤楼遇见仙人的。天界仙人没有遇到,世间神仙倒是结识了一位,就是孟浩然。
当时李白二十出头,大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早闻其名,相当崇拜。孟浩然求仕不得后,转而修道归隐,就隐出了新境界,其诗无意雕饰,自然浑成,意境超妙,意韵清雅,在李白眼里,那就是凡间一仙。两人虽结识不久,李白就直称“故人”,真是使着劲儿把自己往偶像身上贴。这样一位大仙,当然要配上黄鹤楼这样的离别地,才相得益彰。
李白与孟浩然相遇时,孟浩然已名满天下所以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其实并不见得惆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写出了自己目睹了一场人间胜景的自豪与欢乐。在李白眼里,那伫立船头衣袂飘飘的孟浩然,在三月烟花衬托下,正如仙人驾鹤而去,升入云绕雾漫的天庭,“孤帆远影碧空尽”,直入那仙境里去了。这个“孤帆”的“孤”,是孤勇归隐的人间果敢,孤高造诣的诗境修养,孤立不混的清高坚守,孤傲不凡的心气意诣。仿佛看见一脸兴奋的李白正手指东方向旁人道:看到没?那位神仙一样的人物,孟浩然,那是我哥们!
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拜的确是不加掩饰的,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是李白写的诗,诗题就叫《赠孟浩然》,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孟浩然像高山一样的品格,我李白仰望都望不到,只有在此弯腰做个揖,以表示我的膜拜。
大部分李白的诗作里都透着率真这种膜拜,在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的帆影已经“碧空尽”了,但天地可鉴,我李白对你的崇拜,一如这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正在追随你向着天际而去。
我们读李白这样的诗,却并不觉得李白在拍马屁,也不觉得他是在向旁人得瑟,只看到了他的率真可爱。他的这种不加任何掩饰的膜拜,不是脑残粉,而是天才诗魂之间引发的共鸣,是人格趋同的相吸。他张嘴就来的肺腑之言,在他那瑰丽奇特的强大想象力的协助下,绽放出了耀眼的人格魅力。
意境的意,说到底就是作者的心意。意境,就是作者随着自己的心意造出来的境,虚实相生,真假莫辨。像《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的诗,不能去探究李白到底站在哪里送的孟浩然,不能说黄鹤楼又不是紧挨着江岸,难道李白送孟浩然上船后,又爬上蛇山之巅、登上黄鹤楼去遥望黄鹤楼的帆影?意境不是实景,没法这样去探究。意境更像是诗人随心构建的一个精神世界,只能先究其意,再理其境,看意与境之间的哪种关联更符合诗情诗意。所以,探究意境,其实是在探究诗人的灵魂,如果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鲜活的人,沉入了那种天下独一份的人格魅力,那么,十有八九你就领会了这首诗中那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了。
意境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