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黄鹤楼,寻味百年老字号美食,意外遇见

春色正浓,草色正新,暖风熏人醉,最是外出踏青时。

要说起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非黄鹤楼莫属。其实不光只是因为它千古的名气,更因为它临江远眺抒豪情,壮志凌云话九州,黄鹤楼就像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卫士,看着龟蛇相望,看着天堑变通途。

想我大一初来武汉,无数次想要一登天下第一楼,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才如愿。一路跟着游人往上走,我混迹在人群中,在喧闹里享受春日的明媚。突然想起汉派民谣歌手冯翔的那首歌:崔颢题诗在上头,此地空余黄鹤楼,冇得人晓得为莫斯这首诗流传了这么久……冯翔很有意思,他写了汉阳门花园,写了六渡桥,写了武汉人生命中不能磨灭的老江湖。我觉得用雅痞来形容武汉人再合适不过了,比痞子多点文雅,比文士多点江湖气。

不觉间就站在了楼下,说实话和现代文明建筑的高楼大厦来比,黄鹤楼确实不算什么了,但那句我奶奶从小在我耳边念叨的:四川有个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武汉有个黄鹤楼,半截插在天里头。仔细一想呀,大有点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意味。随着人群一起上楼,每一层驻足,每一层远望。我之前从不相信真的会有一花一世界,但这一楼一世界还是有点让我讶然,视线的平齐处逐渐起高,仿佛见证了板块碰撞分裂后隆起的高山峡谷,见证了地球史诗的撰写。莫不说是我,我想当年的李白,站在黄鹤楼上,望着滔滔江水,与天对话与云共舞,此种真意,欲辨忘言,只能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

近中午人越来越多,我也不愿凑这个热闹,从南门走出,本来还有点落寞,像是被带入了哲人的冥思,看到那条古色古香的黄鹤古肆有点惊喜。赫赫大名的户部巷,我早就听闻,并且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吃喝玩乐,却被武汉本地的朋友嫌弃。我朋友对我讲,以前有句话: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那时人们乐于凑在一起,一边吃着一边家长里短,现在却成了外来旅客打卡的地方,开满了各大景区雷同的小吃摊子,反倒失掉趣味了。

所以当我看到干净的石板路,便期待在这里偶遇丁香姑娘;看到酒招旗风,就想就地席坐来一壶杏花酒。一路走到一家中华老字号,叫做四季美,光是名字就戳中了我。四季皆美,人生若斯,岂不快哉?原来是一家卖汤包的店,传说中毛主席吃过后都赞不绝口,我当然是也要尝一尝。我与朋友两人点了五十多的美食便已足矣,这在景区已经是十分罕见的价格,再加上这里古朴典雅的环境,和之前对景区脏、乱、差既有印象的鲜明对比,顿觉此行不亏。

登高,望远,冥思,饕餮,今日四大美事均享,不如趁着春光正好,惠风和畅,顺着长江大桥,一起在武汉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今儿和同学一起,趁着天晴,一起来到天下第一楼黄鹤楼。说起来这个机会也是很偶然,我来武汉已经三四年了,从来没有来过。之前有一次特别尴尬,我在大桥底下,询问一位正在锻炼的老爹爹怎么去黄鹤楼,他说:黄鹤楼撒,这有莫斯好看滴哟,站到桥高头瞄哈子是一样滴撒我满腔热情被打败之后真的Emmmmmm尴尬到无以言表。这次正好室友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大学生组队游黄鹤楼的活动,我们全寝室就一起报名了。

来了之后真的目瞪狗呆,黄鹤楼有电梯了?后来看到那个楼梯我就明白了,楼梯有点窄,有点高,有些老人可能腿脚不好不方便上来,所以安装了电梯。我忘记是哪一层了,放了从唐代一直到如今的黄鹤楼模型,真的,不同的时代文化感觉就是不一样,其实我最喜欢宋元时期的那款,简单,大方,高贵典雅中又有世俗气,接地气同时又不失贵族本色,明清时期反而有些矫饰过度,不是太符合我的品位。

一路玩下来也有点累了,随便找了一个门,应该是南门吧,出来准备去吃点好的,一抬头就看到百年老字号四季美的招牌,我跟同学吹牛:来武汉,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小桃园的鸡汤,这些你们都没吃过的话就算是白来了。走进来看了看单价,感觉还是有点贵,但我们四个人最后也只用了一百来块,这在景区周边的餐饮还是很少见的吧(要是你们找到更便宜好吃环境也好记得跟我交流下)。

味道还真的出乎我的意料,跟我预想的汤包完全不同,苏杭汤包最为有名,但是偏甜口味我一直都吃不惯,四季美的这个反而更符合我得口味,咸鲜,汤浓,肉厚,皮薄,单单配个醋都让我觉得非常鲜美,想我这种无辣不欢的人居然有一天能吃饭少了辣椒,有点开心呀!

总的来说,这次玩的还是蛮虚浮,虽然很多人都觉得黄鹤楼这不好那不好,但我觉得最根本的是对武汉文化要有一种最基本的尊重,别以后人家一问,你却只能背出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样的大家都知道的句子。

作者:周伶俐

图片:周伶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