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说不上非常喜欢古诗,但却非常享受和孩子们一起吟诵古诗。
每一次的古诗吟诵课上,孩子们都是热切期待的,下课时也是意犹未尽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享受、很被滋养的!
可是,大家知道吗?
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古诗了。
因为小时候古诗的学习就是读几遍,教师将古诗的本身用白话文形式解释一翻,而后是对字、词的解释,再则就是将其背下来。
背古诗,对我来说就很难了,还要背下白话文。而我总是读了好多遍,总不能背下来了,有时勉强背下来了,可过一会又忘记了。古诗的学习对我来说就是两个字------痛苦!
小时候,我常想,这些古人真是吃饱了没事干,写什么诗,害的我们要背诗文、背解释。简直无聊透顶!
我参加工作以后,就再也没有碰过古诗。我对古诗的认识和情感的改变,来源于一次“邂逅”。
年,我们幼儿园老师组织我们听了一次薛瑞萍老师(安徽合肥人)的古诗吟诵讲座。那一天,薛老师为我开启了一扇古诗的神秘之门。
薛老师热情洋溢地分享诗人的故事、诗句的故事,带我们一起依据古诗的格律平仄去诵读、去吟咏。薛老师诵读吟咏的古诗,抑扬顿挫,回味无穷。
我在薛老师的吟诵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感受的诗文的美好。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古诗如此美好!
那次课程后,我决定把这份美好带给幼儿园的孩子们。
于是从年春天,我便开始带孩子们吟诵,一直到现在。也让自己走上了古诗学习的这条路上,这种边学边给的感觉非常美妙!
和孩子们分享诗人的故事,让孩子理解诗中的情感,带孩子按照平仄诵读吟诵古诗,我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喜欢。唯有喜欢的程度略有深浅。
每个字的音调长短、轻重、急缓,都抒发着诗人的情感和我们的情感。
我发现,用吟诵方式带孩子学古诗,我不要求孩子背诵古诗,孩子也可以在吟诵中轻松的记住古诗。
其实,吟诵,是古人读诗的基本方法,是古代读书人人人都会的读诗方法。
最早的诗,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流行的祭祀歌曲、贵族歌曲、民间歌曲的歌词。孔子整理删订《诗经》时,也是一边弹琴歌唱,一边整理的。
南北朝时,文人发明了格律,隋唐完善了古诗的格律。
唐诗,当时也是可以唱的,当时很多唐诗都是乐坊的流行歌曲,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被编曲流传,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因为歌词反复唱三遍,所以又称《阳关三叠》。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也是受唐明皇邀请为杨玉环写的歌词。
但是到了唐朝,乐坊唱诗的同时,文人开始用格律诵读、吟诵诗词。歌唱诗句虽然也很美好,但是诵读和吟咏更能让我们感受故事的格律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
因为,把诗唱出来,只需要谱个曲就可以了。但是,吟诵,每个字音调的长短、急缓、轻重,都是要依据平仄和格律的。
格律里有抑扬顿挫,格律里有重复循环,格律里有饱满的情感。
孩子用吟诵的方法学习古诗,可以在很自然地感受诗词格律之美,感受古诗情感之美,不知不觉中记住古诗,很自然地爱上古诗。
和大家分享几首我曾带孩子们吟诵过的古诗吧!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我会和孩子们分享李白从小爱读书、练剑、喜欢与道士和尚请教学问的故事。唐朝的寺庙不收门票,唐朝的寺庙一般有自己的土地,唐朝的寺庙会为行路人或想入庙静学的学子免费提供住宿。
李白经常入名山大川,经常留宿道观古寺,读书,练剑。这首诗,手可摘星辰的惊喜,有夜晚寂静之美、夜晚星辰之美,也有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孩子的吟诵中会表达作者的这些情感。
李白25岁之前,游遍四川的名山大川,书读万卷,剑术大成,于是李白决定到中原一展抱负。
李白在四川仗剑乘船,他梦想这用自己的满腹才学治国安邦平天下。李白沿长江顺流而下,这一天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
李白乘坐的小船,在湍流的长江之水托载下,飞速前行,李白的梦想也在飞翔,李白的心中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远远的,李白看见,突然有两对相对而立的高山映入眼帘。这两座山,相对而立,陡峭突兀,如天门。李白感觉仿佛是自己船下的长江之水把一座阻断长江的高山从中冲断,形成了现在的天门山。
湍急的江水虽然冲开天门,但是长江之水到了天门上这里也会还转弯,清澈碧绿的江水冲击到山脚上激荡回旋。
“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说,李白的小船从远处天边顺流而下,瞬间到了天门上跟前,我们可以想象古代长江水流之迅猛。
同时,这里也有一个典故。商汤在遇见伊尹重用伊尹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边。后来李白在行路难里也写过“忽复乘舟梦日边”,暗用典故,也在表达自己渴望被明主重用一展宏图。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孩子们吟诵这首诗时,会想象着李白仗剑乘船,满怀梦想、心雄万丈的模样,会吟出李白的自信、豪放和天门山的陡峭、长江之水的湍急和力量。
李白26岁到了扬州,扬州在当时是最繁华的城市,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其实扬州比苏州和杭州更出名,在唐朝的时候,扬州比苏州和杭州都繁华。
李白是一个行侠仗义的豪放文人,李白曾经路遇土匪,自己仗剑击退土匪。李白喜欢结交朋友,杭州是个有文人雅客积聚的地方,李白在扬州一年,乐于请客,乐于助人,一年散尽三十万钱。
李白生性豪放,很少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但是这一年他写下来一首古今流传、国人皆知的诗句。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扬州生了一场大病,很长时间才康复。豪放的李白,飘逸的诗仙,内心也需要爱和暖,李白想家了。
这一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李白看到地上月光如霜,抬头花儿圆、月儿亮,李白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李白脱口而出的诗,却千古流传。为什么?
因为这首诗写出来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和依恋。
孩子们吟诵这首诗时,在心中想象着月光的美好,想象着李白内心的柔软。有一个诗人,比李白大十二岁,他是李白心中的偶像,这个人是孟浩然。
26岁之后,李白去了湖北安陆,和前宰相的孙女结婚,有了自己安稳的家。据说,两人相知相爱,家庭温暖。孟浩然也在湖北,于是李白有机会拜访孟浩然,结识孟浩然。
李白说:“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也很赏识李白。
有一年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请人给孟浩然带信,约好在孟浩然去扬州之前相聚一次,为孟浩然饯行。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一封书信,约好时间。李白提前赶路,风雨无阻去为孟浩然送行,孟浩然也等待着,期盼着和李白的相聚。
匆匆相聚,孟浩然就要出发了。李白在黄鹤楼渡口送别孟浩然。孟浩然乘船向西告别黄鹤楼和李白,这时候,正值三月,柳絮如烟,江上水雾如烟,扬州繁花似锦,真是去扬州的大好时光。
孟浩然乘坐的船离开码头,李白的眼睛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小船越来越远,船帆越来越小,慢慢地消失在天水相接处。李白看不见孟浩然的船了,仍然不愿意离开,他怔怔地看着滚滚流逝的江水向天边流去。心中有祝福、有不舍,有怅然,有期盼。
于是,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孩子们听了故事,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中的情感,吟诵时就会带着饱满的情感。
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曾经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黄鹤楼,文人经常相聚于此,舞文弄墨,吟诗作赋。但是,之前,文人在黄鹤楼写的最好的诗是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说崔浩的诗太好了,虽然黄鹤楼景好,自己也没法写一首诗超越崔颢了。写不出好诗,只是因为李白的情感没有迸发。送孟浩然时,李白的真情迸发了,好诗就写出来了。
千百年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比崔颢的《黄鹤楼》更加广为流传。
每一首好诗,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里面都包含着真挚的情感。
上面只是分享了李白的几首诗,我们带孩子基本上一周吟诵一首诗,一年下来也有二三十首诗,不同的诗人,动人的故事,美好的诗篇,这对孩子来说是绝对的精神大餐。
吟诵故事,我们听古人的故事,理解古人的情感,感受诗词格律之美。
“吟诵”让我爱上古诗,也让孩子们爱上古诗。孩子们,将来你们必定是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之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