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孤独的浓郁乡愁,欣赏描写愁绪的表达技巧。
理解颈联以乐景写哀愁的反衬笔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老师首先和大家温习一下阎伯理的《黄鹤楼》,学生齐读。
(1)说出文中写黄鹤楼地理位置的句子:
预设: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2)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黄鹤楼在州城西南角的江边上。
(3)黄鹤楼得名的原因及其写作的妙处:
预设:《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这样给黄鹤楼笼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师:正是这一神奇的传说,引起了无数文人对黄鹤楼的向往,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崔颢的《黄鹤楼》当为其中之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二、读准节奏,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划分节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集体齐读,要求读准节奏,重读韵脚,语速舒缓一些。
3.教师评价、指导,再次齐读。
4.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5.分别指名讲解四联的诗意。
三、读出画面,读出感受1.读出画面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黄鹤楼白云阳光江流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夕阳烟波
(2)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把下面的景物组成画面,并简要描述出来;学生想象、描述,教师指导,学生补充、丰富画面的内容。
预设:(略)
2.读出感受
(1)品析首联、颔联中的两个“空”字蕴含的情感。
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国古人往往向往得道登仙,如果诗人此来,能一睹仙人的风采,甚至聆听仙人的教诲,那该多幸运啊!诗人有这种幸运吗?诗句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没有,因为仙人已乘黄鹤去,这里只剩下一座空空的黄鹤楼,一位登楼的诗人,首联中的“空”主要蕴含了失落、孤独的情感。
②指导朗读:“已乘”“去”“空余”要读得重一些,读出失落、孤独的情感。点名读,学生齐读。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同黄鹤一去不返。请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并由此体会这两句蕴含的感情。
预设:美好的童年、美好的青春、美好的生命,甚至一个兴盛的朝代,等等。“白云悠悠”,令人感到黄鹤楼上空广袤的背景,把黄鹤楼和诗人反衬得更加孤独和藐小。“千载”,突出时间邈远,千百年来,白云,还是那白云,黄鹤楼,还是那黄鹤楼,可人间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空”,蕴含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④指导朗读:“不复返”“千载”“空”要重读,“悠悠”,要读得沉、缓;整联要读出深沉的感慨。点名读,学生齐读。
(2)末联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预设:“日暮乡关何处是”,“何处是”,流露了急切的思乡之情。“日暮”,烘托思乡的愁绪。
①诗句链接
(一)男生齐读。品味这些诗句:每当傍晚,同学们在哪里?天上的鸟儿,草原上的牛羊在哪里?这些诗句都用夕阳来表达游子的思乡愁绪;想一想:为什么多情的诗人总在夕阳西下、日暮时分,想起自己可爱的故乡、温馨的家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
◇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梦驼铃》)
预设:同学们在家里;天上的鸟儿在巢里;草原上的牛羊在圈里。所以,夕阳最容易引发游子的思归、思乡、思亲、相思愁绪,还有迟暮的伤感等。
②“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人如何把愁绪表达得形象生动的呢?
预设:诗人用烟波暗喻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充溢心头;又以烟波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③诗句链接
(二)女生齐读;这些诗句是如何形象化表达出愁绪的呢?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预设:品味这些诗句,它们把愁绪或比作无尽无期的江流,或比作烟柳、风絮、梅雨,或比作淅淅沥沥、点点滴滴的细雨,把愁绪表现得生动感人。
④朗读指导:“日暮”“何处是”“烟波”要读得重一些,“使人愁”,读得沉一些、缓一些,读出深深的哀愁伤感。点名读,齐读。
⑤拓展:同学们还能想到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诗人的乡愁?预设:如袅袅秋风、满地白霜、漫天杨花……
(3)品析颈联以乐景写哀愁的技巧。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预设:清新、明媚、充满生机,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乐景。
②这与全诗失落、孤独、哀愁的情绪是否矛盾?首先诗句链接
(三)师生赏析铺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师生赏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漫江碧透,鸟洁白,山青欲滴,花红似火,景色可谓绚丽多彩,可是人却无心欣赏,为什么呢?因为诗人漂泊在外,过了一春又一春,而遥无归期。乐景把哀愁衬托得更加深沉积郁。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杜甫《日暮》)
师生赏析:夜晚来临,牛羊各有归属;月色皎洁,晚风凉爽,十分宜人,然而,这儿却不是自己的家园。因而感到非常遗憾。
接着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颈联正是以他乡美景反衬诗人思乡的哀愁。
③指导朗读:“历历”“萋萋”要读得重一些,整联要读得轻松、明快一些。点名读,齐读。
四、读出情感,背出情感
1.点名朗读全诗,要求读出情感。师生评点。
2.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3.背出情感:①自由练习背诵,要背出情感;②集体背诵。
五、鉴赏练习
写一段文字,欣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抒情的妙处。预设:
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渔人樵夫,鸡鸭牛羊,各有归属,可游子却漂泊在外。表面说不知乡关在何处,实质隐含着别离家乡太久,如今不得而归,无奈岁月流逝的伤感。“夕阳西下”,使无数游子断肠天涯,那无限的愁绪,恰似浩淼的长江烟波,漫无边际,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诗句以烟波比喻乡愁,把游子难以排遣的愁绪,写得形象、生动、可感。
专家评课
一堂语文味浓的诗歌欣赏课——评徐德湖老师《黄鹤楼》公开教学江苏兴化楚水初级中学夏熔亮《黄鹤楼》是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诵读欣赏”中的一篇经典诗歌。徐老师精心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不徐不疾,活泼灵动,充满浓浓郁郁的语文味。
上课伊始,徐老师就创设情境,出示阎伯理的《黄鹤楼》,让学生齐读,了解黄鹤楼得名的原因及其写作的妙处,接着徐老师说了一句“正是这一神奇的传说,引起了无数文人对黄鹤楼的向往,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崔颢的《黄鹤楼》当为其中之最”,这样,不仅温习了旧知,而且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诗歌《黄鹤楼》。
如今的不少诗歌诵读欣赏课,经常充斥着各种各样、自圆其说的文本解读或是细读,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极少参与,只有听的份,而徐老师这节课,紧紧扣住朗读这个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上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在指导朗读上,徐老师注意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点名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这样既避免了单一形式带来的乏味感,又使课堂灵动活泼,充满生机;指导朗读时徐老师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首先是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读懂诗意;其次是读出画面,读出重音,读出感受;第三是读出情感,背出情感,这一环节也可以说是“美读”环节了。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徐老师的这三个要求,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在读准了字音、节奏,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之后,增进了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情感的体会。
诵读欣赏课当以语言为核心,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展开教学环节。徐老师注意把多种形式的朗读跟语言的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注意对重点词语的敲打、品析,如“首联、颔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二是巧妙进行诗句链接,引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来揣摩意象所蕴含的感情,从而突破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日暮”这个意象的理解,徐老师呈现了三个类似的句子,前两个还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点拨,学生自然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同样,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诗化抽象情感为形象事物的新颖独特的技巧,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愁的反衬笔法,徐老师也呈现了不少相关诗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容量,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使课堂充满浓浓郁郁的语文味,同时自然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把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地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因此,要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感受,就必须驱遣学生的想象力,这方面,徐老师做得很棒。他先引导学生感知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把九种景物“黄鹤楼”“白云”“阳光”“江流”“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夕阳”“烟波”组成画面,并简要描述出来。这就考虑了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学情,以词联句,有抓手,易操作,一般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语文素养高一点的同学可以描绘得更生动。这样,就利用写,促进了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不仅注重诵读、想象,还注重笔写。除了上述想象描写画面,最后还让学生写一段文字,欣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抒情的妙处。这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诵读感悟,提升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句话,这是一节诵读为主的语文课,是一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语文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助于学生积累语用经验,感悟语用规律,因而是一节语文味浓郁的真语文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