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崔颢题诗黄鹤楼,悟作诗拗救修辞法

昨天在武汉登上了著名的黄鹤楼。黄鹤楼居我国三大名楼之首,这三大名楼依次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一首唐诗

七律·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得诗人崔颢声名鹊起,也令黄鹤楼誉满天下。

崔颢的《黄鹤楼》写得的确出神入化,似乎已是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后来者无不褒奖不已。据说诗仙李白登黄鹤楼见了崔诗,也不由得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叹。

古人不懂得文物保护,文人墨客可恣意在其上题字作画。也正是这种挥洒妄为,才给后人留下许多不朽诗文。如今的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空前地高,你书法再了得,你胆敢在一处文物建筑上写一个字试试?

如果仔细品味崔颢的《黄鹤楼》,倒也并非无可挑剔。请看颔联,出句的末尾二字“复返”是两个不同的汉字,而对句的末尾却是同一“悠”字的叠用。“去”和“载”的对仗也不工整。显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称不上“工对”。大家都知道,工对是对仗格式的最高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最完美的对仗形式。

但这点儿小小瑕疵并不影响崔颢的《黄鹤楼》称为千古绝唱。需要特别指出,崔诗的颈联巧妙地用了“对句相救”的作诗修辞手法,即出句的第五个字本应是平声,而“汉”为仄声,于是便在对句的第五个字用平声“鹦”予以补救。这是诗人常用的拗救技巧,律诗爱好者当熟知。其实崔诗中的鹦鹉洲并不是而今能见的鹦鹉洲。古鹦鹉洲在明末逐渐沉没。清乾隆年间,新淤起的沙洲和汉阳连成一片,乾隆皇帝便将汉阳南门外的新沙洲重新命名为鹦鹉洲。昨日到了黄鹤楼立即想起了崔颢的名诗,于是即兴步其韵而吟得七言律诗一首。

七律·登黄鹤楼并步崔颢诗韵

马维野(年6月9日)

云蒸武汉临中夏,

天下无双一绮楼。

崔颢题诗多悒郁,

李白命笔少优悠。

千年楚地旧泥壤,

万里大江新砾洲。

黄鹤不知何处去,

阁空只影惹人愁。

注释

云蒸:云气升腾。

中夏:即仲夏,农历五月。6月9日是孟夏——农历四月——的最后一天,次日便是五月初一了,故说临中夏。

绮楼:华美的楼阁。

悒郁:忧郁。

优悠:悠闲舒适,从容不迫。

楚地:古楚国所辖之地。

大江:指长江。

砾洲:沙洲。

只影:谓孤独无偶。

需要进一步说明两点:

其一,第四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字,而“白”,现代汉语的声调为阳平(bái),但在古代属于入声字,为仄声。如果你学问高深坚持古声韵,写诗是为了读给李白、杜甫、苏东坡听,则“白”不可用于此处。如果你说普通话,写诗是为了读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听,则“白”用于此处完全正确。

其二,“万里大江新砾洲”用了“孤平拗救”的修辞手法(我在5月13日的文章《三首五绝说月季,也说拗救修辞法》中已经就五言诗介绍过,点击可见),即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大”,于是便在第五字用一平声字“新”加以补救。这是又一个拗救技巧,不知你学会了吗?

图片说明:所有插图皆为作者本人昨天的手机随拍。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