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hào)(—),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黄鹤矶。因楼在黄鹤矶上而得名。后人附会,说有仙人乘黄鹤过此,因名。
昔人:指传说中乘黄鹤的仙人。
黄鹤:一作“白云”。
晴川:指长江。
历历:分明可数貌。
汉阳:黄鹤楼在武昌,与汉阳隔江相对。
树:一作“戍”。
芳草:一作“春草”。
萋萋:草盛貌。《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鹦鹉洲:原在武昌城外长江中,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赋《鹦鹉赋》而得名,后渐湮没。今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原名补得洲,嘉庆间改今名,已非原址。
乡关:故乡。
是:一作“在”。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赏析
这首诗使黄鹤楼这座普通的楼阁从此扬名千古。作者登楼而咏,他既看到了空间上的遥远的家乡,也看到了时间上的历史的深处。
关于仙人乘黄鹤而去的传说,以及可能与怀才不遇的才子祢衡有关的鹦鹉洲的得名,和笼罩在烟波中的江水一样,使诗歌弥漫着一层怅惘的气息;在这样轻烟薄雾似的怅惘中,“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思乡之情也不禁弥漫开来。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情与景就这样自然地结合了起来。登楼而有怀古之意、见景而生情,这些在登楼诗中也并不少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如何就成为千古名篇了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