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从问题少年到一流诗人,一首诗令诗仙李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蛇山上,下临长江,俯瞰汉水,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

据说黄鹤楼最初只是一家很小的酒店,店主人是一个姓辛的人。酒店开张后有一个道人经常来店里喝酒,主人很敬重出家人,从来不向道人要酒钱。道人为了感谢主人的一片善心,便在酒店的墙壁上用橘皮画了一只黄鹤。

此后,每当有客人来店里喝酒,黄鹤就会飞下墙壁,翩翩起舞。事情传开后,来店里喝酒的人越来越多,店主人因此也成了富翁。

十年后,道人再度前来,驾黄鹤而去。店主人为感谢道人,就建了这座黄鹤楼。

因为这个美丽的传说,以及黄鹤楼周边美不胜收的景色,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到访,并留下许多赞美黄鹤楼的诗歌。

唐朝时,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面对滚滚长江,平野茫茫,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此诗一出,黄鹤楼也成为了千古名胜。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大意: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座空空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天近黄昏不知道家乡在哪里,看江面烟波茫茫更使人烦愁。

这是一首怀乡之作,诗人登临黄鹤楼,面对江汉浩荡,想起黄鹤的传说,过往的经历浮上心头,付诸笔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巧妙地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意境无穷。

诗的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

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

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如此雄浑开阔,意蕴无穷的诗歌出自何人之手呢?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崔颢,他年轻时轻浮浪荡,绝对是个问题少年。中年后经过生活的磨练,性格变得严肃深沉,写出来的诗也变得纯粹沉郁,后来终于成为诗坛大家。

年轻时的崔颢,倚仗才华四处欺骗懵懂少女的感情,事后又推卸责任,即使已经和人家结婚,也会找各种借口,休书一封,将人家赶出家门。

这样的事情他居然做了四五次!再加上喜欢酗酒和赌博,很快就名声在外,人们都称崔颢为“无良文人”。

俗话说“文如其人”,他为人轻浮浪荡,写的诗歌自然也就轻薄放肆。但是崔颢却不以为然,反而还把自己的诗拿给名人去品评。

有一次,崔颢到李邕家做客,这本是个莫大的荣耀,因为李邕那可是大唐“文人排行榜”排名第一的人物。就连王瀚这样的诗坛大佬在他面前也要规规矩矩的。

作为后辈新人,崔颢本应该老老实实受教,可是李邕让他朗诵自己的作品时,他的轻浮习气又犯了,那么多好的诗歌他不念,偏偏念一句“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李邕只听了几句就火了,然后转身吩咐仆人,来啊!把他给我“叉出去”!

李邕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咱们来看看崔颢这首《古意》就明白了。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谿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诗的大意是:十五岁就嫁给了王昌的少女,因为自己太年轻,感觉到和王昌年纪太悬殊,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女婿……

在大儒李邕的眼里,这首诗就是毁三观的存在,也难怪李邕会生气了。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仕途上的磨难,崔颢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他觉得自己这二十几年就是在浪费青春,于是决心与之前的自己一刀两断,重新做人。

渐渐的人们发现崔颢的性格变了,特别是到东北边塞游历回来以后,不但人变得严肃起来,就连诗风也得纯粹沉郁,简直就是风骨与风流并存。

后来他写和年轻人爱情有关的诗歌,譬如《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情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很得南朝乐府诗的精髓。

两首诗40个字,其实就是简单的两段对话,写得天真又含蓄,直抒胸臆却又意在言外,充满了情趣。

不过,真正让他一举跻身一流诗人的诗作还是《黄鹤楼》。

唐朝的诗歌,到李白出世,如同皓月当空,霎时间掩盖住其他人的光辉。可是就在李白游览黄鹤楼的时候,情感所系,准备题诗一首,却看见了崔颢的这首诗歌。

李白读完之后,索性丢下毛笔,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够让诗仙搁笔,崔颢可谓千古一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