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历史古韵的城市很多,然而在诗词上独领风骚的,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个自己的答案呢?我想放眼中国,莫过西安和南京,也就是那两个富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字:长安和金陵。
要说长安的辉煌和历史积淀自然是在汉唐。汉唐之长安,是“秋风渭水”的离愁、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雄浑和苍凉。
那么金陵呢?金陵似乎没有哪个朝代像汉唐那样的恢弘气象,然而是什么带给了它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盛誉呢,我想是六朝。即便六朝之后尚有诸多朝代定都南京,然而他们都没像六朝那样给南京带来巨大的诗名成就。
金陵没有给六朝带来长久的王朝气数,而六朝却给南京带来了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特别是在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整个唐代写咏古的诗篇可谓数不胜数,即便只是写金陵或和金陵有关的也是浩瀚繁多。不论是李白,杜甫还是刘禹锡,杜牧,诸多大诗家们都留下了有关金陵的诗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李白诗中象征着南朝刘宋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刘宋王朝的繁华也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流水仍然千古悠悠的流淌着,只有山川江河才是永恒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昔日的宫廷墙垣已经埋没在荒草幽径之中,东晋的士族峨冠博带也早已零落成泥,六朝的光华流转是那么“兴也忽焉,衰也忽焉”。
李白的这首咏古诗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它与崔颢的《黄鹤楼》,也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每个到过金陵的诗人,我想如果没有留下一首诗,那绝对是不合理的。杜牧的《江南春》令人朗朗上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唱出了谈谈落寞的气象,一片烟雨蒙蒙的愿景图中,即便是春天也似乎少了些生气,只有那寂寂寥寥的悠悠钟声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笔墨总是轻描淡写,而迷蒙冷寂的氛围却是很浓烈,秦淮依然繁华,后庭亡曲依然袅袅绕梁,晚唐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着。
和杜牧如出一辙的是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聊聊数语,“潮满”、“日斜”、“草绿”、“烟青”便勾勒出了一篇颓废的景致和气氛,落日即陈亡,就有亡国之意。金陵的虎踞龙蟠,山川风物依旧,长江天堑依然惊涛骇浪,然而六朝的繁华,当时的宫殿楼宇,如今在哪里呢?刘禹锡道出了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而不在于山川地形的险峻,借古讽今,意味无穷。
也许刘禹锡对金陵情有独钟,《西塞山怀古》令人读来更是妙。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晋灭东吴已经证明山川之险是不足恃的,朝局的昏庸必然导致覆灭。然而西晋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却为惊醒,历史一次又一次重演,几个朝代如走马观花,匆匆过客般的落幕了,旧日的堡垒也都残破于秋风芦荻之中了。
更为著名的是《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从故国到空城,从旧时月到夜深女墙,令人读来悲凉无限,回味深长。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花还是昔日的花,夕阳还是昔日的夕阳,燕子还是昔日的燕子,只是“王谢”豪门却是寻常百姓家了。燕子入旧巢,而门庭已改,时空变幻,斗转星移,苍凉无限。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见识卓绝,意境深邃,浑然天成。真是“六朝纷纷,曾不足当其一叹也”。
怀古也好,赏景也罢,倘若再到南京,你也许也会不禁同样的感叹,不过或许会多一分“虎踞龙盘今胜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