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孟浩然,是个乖孩子,典型的“三好学生”。好到什么程度呢?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少年的孟浩然讲义气,乐于助人。
要是孟浩然生在30年前,那家里墙上一定贴满了奖状和小红花。毕竟,他老爹认定自个儿就是孟老夫子的后代,不同于一般人。
“吾善养浩然之气”。所以,儿子必须得向孟老夫子看齐。
盛唐时期的文人这么自信。不对,叫浪漫。那个叫李白的,还说祖上和皇家是亲戚呢……
长大后的孟浩然,还是乖巧,好学生。18岁,在当地考试中考取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的孟浩然,在他20岁的某一天,看到了鹿门山的景色,听到了鹿门山的水声,闻到了鹿门山的花香……从此在乖巧的路上,越走越远,并决定隐居在鹿门山。
啥?考取功名?不了,不了,这里山好水好……
(孟浩然老爹气得一口老血喷出……)
在盛唐,人人都急于表现自己。隐居成为了当时的一股清流。不过,孟浩然和当时的诗人却有一个共同嗜好:喝酒。
所以,有可能是喝醉后的一个春雨夜,孟浩然在鹿门山写下了小学生必背篇目《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到40岁的时候,估计是觉得自己太穷了,所以想要找工作,想要当官。
(孟浩然老爹高兴得在坟墓里笑了出来……)
在唐朝,当官有两条路。一个是考试,一个是写“求职信”。
可惜,堂堂盛唐诗人群TOP10的孟浩然,硬是没考上。孟浩然并不气馁,选择了第二条路,向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写了一封“求职信”。没错,就是中学课本里的必背篇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别看这首诗写得多好。其实,人家孟浩然就想张九龄把自己给弄到体制内。
很可惜,事与愿违。还有更可惜的,孟浩然有两次可能当官的机会,都因为喝酒给错过了。
有一次,孟浩然和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喝酒。突然,唐玄宗来了,吓得孟浩然躲到床底下……被拽出来后,唐玄宗要孟浩然现场吟诗一首。
这种情况,换做李白,那一定是出尽风头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孟浩然当然没有李白那黑洞般的自信。孟浩然在诗里说,“皇帝不要我,我老了,病又多,我要回家隐居……”
(孟浩然老爹又一口老血喷出……)
有点失落的孟浩然决定回去隐居。过了三年,孟浩然还想找工作,还要当官。
这次是连李白都看不上的襄阳刺史韩朝宗,独独对孟浩然情有独钟,想再次推荐孟浩然做官。于是,他们约好日子见面。
(孟浩然老爹又高兴得在坟墓里笑了出来……)
谁知,到了当天,孟浩然和朋友在喝酒谈诗。喝醉了……
(这次,孟浩然老爹再也喷不出血了。)
没当过官的文人,这一生是不完整的。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完整起来,孟浩然决定去旅游。
旅游途中,碰到了驴友李白,两人惺惺相惜。没多久,孟浩然决定要去扬州。于是,他们两人约好在黄鹤楼喝酒。所以有了那首千古传唱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虽然一生大部分都在隐居的孟浩然,但也是走到哪,喝到哪。
给友人送别时,他写道,“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
逢年过节,当然也少不了酒。他说道,“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再后来,孟浩然就彻底隐居了起来直到老去。
没有官做不要紧,人生嘛,最重要的是开心。所以,李白又去找孟浩然喝酒,并写了一首诗,深深表达了对孟浩然的“爱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说,“老孟啊,你是我最爱的人。你就像一座高山,我只能在山脚下仰望你……”眼睛长在天灵盖上的李白,为啥如此喜爱大自己12岁的孟浩然?
估计,在李白认识的人中,孟浩然算是看得顺眼的一位。除了吹牛皮,孟浩然和李白一样爱喝酒,身上都有一股仙气和豪爽之气。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臭味相投”吧。
李白走后,七绝圣手王昌龄来了。这时候孟浩然后背长了一个疮,医生说不能喝酒。
可是,好友相聚,怎么能不喝?怎么控制得住?而且据说他还吃了其他不该吃的东西……
有时候,人生不就是一醉方休?
公元年,孟浩然卒,时年52岁。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