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别叔父李云,写下个人最经典的送别诗

李白送别叔父李云,写下个人最经典的送别诗,堪称送别诗巅峰之作

在我看来,李白是特别重感情的一个人。

这一点从他写下的众多送别诗、离别诗就能清晰感受到:

告别好友汪伦,他写下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说,即使这船下的桃花潭水有一千多尺深,也深不过汪伦送我的这份情啊!

在送别自己的偶像孟浩然时,他又写下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看后两句,从字面上看,李白与孟夫子挥手告别,船只离开将岸走了,慢慢的,连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最后,连帆影也看不到了。

李白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仍久久不忍离去,一腔的离别愁绪,呼之欲出。语言含蓄,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李白的送别诗脍炙人口,成就很高,如果在他的送别诗中选一首“巅峰之作”,当属这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李白在送别叔父李云时写下的: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公元年秋天,离开长安漫游近十年的李白来到了安徽宣城,寓居于此。

期间,其族叔李云途径此处,李白陪李云登谢朓楼赏秋景,为朋友设宴饯行,酒过三巡,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首两句,写的是对时间流逝不可逆转和人生困境的高度认知。

二三流的诗人往往倾向于使用佶屈聱牙的句子,而李白、苏轼这种天才诗人,往往能用直白的句子,表达出千人的心声。

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样的诗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三、四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回到眼前的实景中去。

从谢公楼向外望去,明净辽阔的天空下,一排排大雁乘风而起自由翱翔,秋色秋景使人心旷神怡,阴郁之气荡然无存,兴致瞬间高涨,产生了酣畅淋漓大醉一场的冲动。

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从写秋景转到写人,写主客双方不凡的才华。

“蓬莱”,海中仙山,相传为仙府幽经秘录所藏之处。

东汉时称国家藏书楼东观为蓬莱,以此暗合李云的职务和工作,秘书省是古代专门管理藏书的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

“蓬莱文章”,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是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慷慨悲凉、刚健质朴、风骨遒劲的诗文风格。

“小谢”,是指南齐山水派诗人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是李白非常欣赏和崇拜的一位诗人。

“清发”,清新明爽,这里诗人以小谢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朓一样清新秀发,是对自己“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才华的充分自信。

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承接上面两句,在对主客双方的才华进行肯定后,写双方都具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

“逸兴”,飘逸豪放的意兴,“壮思”,文思之敏捷,“览”通“揽”,上天揽月,并非实指,而是酒酣兴发时的豪情壮语,用这一夸张的动作,代表了诗人对高远理想境地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两句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很多人都不陌生。

是的,酒能解忧,但酒未必能解世间所有的忧,有时候喝多了,半醉半醒,愁上加愁。

忧思激愤如狂涛巨浪,不可断绝,不可阻遏。比喻奇特,富有生活气息。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称意”,合乎心意,“散发”,相对于束发,意味着摆脱世俗的羁绊,不受约束,隐居不仕。

“弄扁舟”,乘小船归隐江湖,就像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

既然现实中无法恣意洒脱,那就纵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从古至今,怀才不遇的大有人在,相比较而言,李白已经算是很洒脱的了,只是他终究没有彻底放下,因为他一直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决心。

没有人会自甘平庸,尤其是像李白这般满腹学识之人,埋没民间的确可惜,他自己也是不甘心的。

人生在世,要做到无忧无虑实在太难。而有些忧愁,无药可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