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为什么偏偏喜欢写西楼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 http://m.39.net/pf/a_4639937.html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从刚学会说话起,我们就开始接受诗歌的熏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许多多的诗词了。

不过我们可能很少会想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

比较标准的定义是: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从诗歌的定义什么就可以看出,想要读懂一首诗,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能透过诗歌表面的字眼,了解它背后的含义。

这就涉及到诗歌的一个重要知识:意象。

小仙之前给大家简单介绍给诗词中最常见的一些意象,以及它们的含义:

中国文化的底蕴: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上篇)

中国文化的底蕴: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下篇)

今天小仙继续和大家聊这个话题,仔细分析一下诗词中很常见的一个意象:西楼。

登楼远眺,写诗抒情,是古人常做的事情,所以古诗词中有一个专门的分类叫做“登楼诗”。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些都是唐诗中的经典名篇。

有些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诗人登楼,除了写出这些具体的楼名之外,还有一个词叫做:西楼。顾名思义,西楼就是指西边的楼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诗人总是喜欢写西楼?难道东、南、北三面都没有楼房,只有西边有楼吗?

很显然这说不通。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小仙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猜测出了四点原因。

第一种,可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有关。

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把季节(春夏秋冬)、方位(东南西北中)、颜色(青白红黑黄)、人体器官(心肝肺肾脾)、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都用五行来对应起来了,具体来说就是:

春天(农历正月、二月)色青,五行属木,五脏属肝,五方属东方,对应青龙;

夏天(农历四月、五月)色红,五行属火,五脏属心,五方属南方,对应朱雀;

秋天(农历七月、八月)色白,五行属金,五脏属肺,五方属西方,对应白虎;

冬天(农历十月、十一月)色黑,五行属水,五脏属肾,五方属北方,对应玄武;

其余四个月(农历三、六、九、十二)色黄,五行属土,五脏属脾,五方属中,没有守护兽(现在一般认为是麒麟)。

了解了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比如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东风其实就是春风;

而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纤云弄巧》),金风玉露,实际上就是指秋风和白露,因为这是一首写七夕的词,七月的风,自然就是金风了。

我们再来看西楼,大约就明白了,由于西方和秋天是对应的,西楼这个意象,可能也和秋天有些关系。

从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到汉武帝的《秋风辞》,再到欧阳修的《秋声赋》,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因此在万物肃杀的秋天,登楼凝望,“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自然是别有一番愁绪在心头。

第二,这可能与中国的建筑格局有关。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其中北面是皇权的象征——皇帝坐北朝南,而臣下则是面朝北方侍奉君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激孙权下定决心抗曹,说了一句话: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意思就是让孙权俯首称臣,以臣下的礼节对待曹操,也就是投降的意思。果不其然,这句话一出,孙权大怒,立马下定决心和曹操决一死战。

而一般的四合院,北面是正厅,东西两侧是厢房。东、西方又以东为尊,主人一般住在东方。不仅如此,在各种场合比如酒席上,主人往往坐在东方,而客人则在西方。

东道主、做东、东家等现在常用的词,都是这么来的。

既然东方是主人的位置,那么西楼的含义就不言而喻了:指客居之地。

既然是客居,那么思乡怀旧,抒发羁旅之情,在诗词中写西楼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第三,可能与男女分别有关。

在周易中,西方为兑卦,兑为少女,所以,古人常按风水的原理,将年轻女性住在西边。后来,东方和男子对应,西方和女子对应。比如称女婿为东床快婿,东宫是太子的宫殿,而西宫则是妃嫔的住所。

这样一来,西楼也带有一种女性的委婉色彩,怀春的少女、思念丈夫的良人、感叹韶华易逝的千金,登上西楼,思绪纷飞。诗人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时,也会心生感慨,将自己的感受以女性的形象表达出来,这就是小仙之前说过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第四,可能与月亮有关。

在很多的诗词中,西楼总是和明月一起出现,比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月亮和太阳一样,每天也是东升西落,而且月初的时候出来的早,越往后,出来得越晚。当月亮挂在西边的时候,往往就到了夜深人静的下半夜。

而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最容易产生思念和愁绪的时候,这时候,登上西楼,望着清冷的半轮残月,千言万语都无人诉说,只能将这种感情写在自己的诗词中,一首又一首和西楼、月色有关的诗词,就这样诞生了!

最后,西楼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诗词中,大约是《古诗十九首》里的《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这是一首失意之人所写的悲歌,抒写了自身政治上的不得志,却带有广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将知识分子的迷茫和悲凉写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从此后,唐诗宋词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西楼”,象征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孤寂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