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壮年时游山玩水,各处皆留下诗作,登武汉黄鹤楼时本欲赋诗留作纪念的,因抬头瞥见崔颢的《黄鹤楼》诗作,遂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连李白这样的文坛大家都搁笔赞叹,不敢与之比拟,可见《黄鹤楼》这首诗的威力。有的说这是人为杜撰的插曲,但我认为,这并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
崔颢《黄鹤楼》一诗曾被列为“唐诗七律之首”,可见世人对它的推崇和喜爱。《唐诗三百首》原就是唐诗的精选之作,而能做为七律之首,却是非同反响。
我们且来品品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诗的大意不难理解: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了,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才是我的家乡?江上烟波浩渺,让人更生忧愁。
这首诗的作者是崔颢,他是唐玄宗开元11年间的进士,他同大多数天才诗人一样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后世常把他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4人相提而论。
他的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比如他的《黄鹤楼》诗名相当大。但他的诗作留存于世的并不多,仅40多首,《黄鹤楼》是他最有名的传世之作,成就了他的“一世诗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的首联,诗人便以远古的神话传说开篇,让人饶有兴致。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我们引入远古时代,然后又倏然回到现实。
传说中的“昔人”仙人费祎乘着白鹤登仙,“昔人”子仙驾着白鹤飞过黄鹤山,相当的唯美壮观,但是,如今这里就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了。
也就是,曾经的黄鹤楼充满着灵气的、让人遐想的传奇色彩。而今倏然回到现实,对照之下,更见黄鹤楼的落寞和凄凉。
诗人原本是慕名乘兴而来的,却因见空荡的楼阁而陡然落寞伤感。那远古的美丽传说与如今的空荡楼阁,一去一空,一虚一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此首联便铺垫了诗人“乡愁”的基调。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的颔联,再次虚实结合,那传说中的仙鹤终是一去不复返,唯留下千载悠悠的白云。
历史已久远,传说太美丽,但终是“鹤去楼空”,“物是人非”。黄鹤这里并非直写“本体”,不是为写黄鹤而写“黄鹤”,而是喻指世间所有的事物。
世事浮沉,变幻难测,所有的东西都会随时光烟云一去不复返;岁月难再,世事无常,究竟要留下什么东西,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更替和考验呢?只有那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愁啊。
诗中的白云极言世事的变幻难测,象漂浮的白云一样空渺;空悠悠写尽空间的广袤无垠,空旷无依;千载则言时间的无限性和难测性。诗作结合时空,催生绵绵的乡愁。
崔颢在诗的颔联里,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上升到了乡愁。也给了世人更多思考的空间,哲理性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的颈联,诗人笔锋一转,由前面写美丽的传说、仙人、黄鹤、黄鹤楼等,转而写眼前的美丽实景。
诗人笔下的实景有:万里晴空、碧浪清波、汉阳城边葱茏树木;鹦鹉洲上繁茂芳草等,都勃发出蓬勃的生机和辽远的意境。
诗人在这里刻画了一个空明悠远,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再次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这句实为惊艳千古的名句,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句,对照感强,画面意境深远,让人难以忘怀。它展现了黄鹤楼周边遨广神奇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的尾联,笔锋再一转,点明作者心绪。景色美则美矣,然,日薄西山,暮色渐起,倦鸟归巢,船儿归航,游子要归故乡。
但是,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哪里呢?只见江上烟波浩渺,迷蒙一片。见此情景,内心更生重重迷雾:哪里才是我的家乡呢?
低头问江江不语,抬头问雾雾不答。只问无答,毫无结果,让人悲怆。此情此景,任谁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字收篇点明主旨,准确彰显了作者再登黄鹤楼的心情。
通篇来看,此篇虚实相间,意境开阔,大气恢弘;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又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动人心弦,不失为一篇佳作。
与李白的黄鹤楼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等等,都是各有千秋。
我们再回到《黄鹤楼》的意境,乡愁情愫贯穿全诗,前三联明写“景”暗写“情”,景语乃情语,以铺垫乡愁,尾联终情难自抑,点明乡愁。
是的,乡愁,是万千游子心中的那颗朱砂痣,也是万千游子心中的最柔软之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的乡愁是巴山的夜雨、满塘的秋池;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然而,崔颢的乡愁却是一团重重的迷雾,因为日暮乡关何处是,他甚至连他的家乡在哪都不知道,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这种无所安放的思乡心情让人甚觉凄凉,更生悲悯,他无疑是天底下最愁的游子了。
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欢迎讨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