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始终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信息发达的现在,虽然我们更容易和故乡的亲人联系,但同样因交通发达,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故乡求学,工作。
所以怀念故乡更是很多现代诗人所表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诗人李铎于黄鹤楼之上的思乡作《黄鹤楼观后》。
黄鹤楼诗碑廊
黄鹤楼诗碑廊,分上区、下区,全长约米。廊中陈列国内二十余省、市、自治区著名书法家的石刻共方,内容以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诗词为主,间有书法家本人创作的诗词作品。篆、隶、行、草、楷兼备,给人以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
《黄鹤楼观后》
李铎(duó)撰书
客子停舟欲上楼,登临回望楚江秋。
乡书日夜浮黄鹤,闲却霜天万里鸥1。
1、鸥:古代多讲鸿雁传书,似乎没有所谓“鸥传书”一说,但是有一种鸥,随涨潮落潮来去,人们称为“信鸥”。诗人此处或许是用“信鸥”指代所有可“传书”的鸟类。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实在太有名,后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词作品,大多在其格局之内。崔颢诗的结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乡愁也就成为了历代黄鹤楼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我们在文学研究中,称之为“母题”理论,也就是说,乡愁主题都像一位母亲一样,不断孕育出新的作品,表达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乡愁。
历代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词作品的确印证了这种理论,甚至连我们当代人创作的作品也不例外。
诗词赏析: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客子”,也就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这样一位主人公直接与乡愁联系在一起。客子登上黄鹤楼,眺望秋天的长江,看似没有直接说乡愁,但是秋天在古典诗词中历来与“愁”相关,一位游子纵然有几千种愁绪,乡愁也必然是第一位的。
诗的后两句饶有兴味,“乡书日夜浮黄鹤”应当不是指客子通过黄鹤寄送乡书,而是指客子将乡愁全部寄托在黄鹤楼,以至于都不需要“鸥”来帮他寄书了。
信鸥赋闲,也就是无书可寄。为什么无书可寄?可能是由于离家太久太远,也可能是因为故乡已无人能收取他的乡书。无论如何,这位客子的乡愁都不能通过乡书来表达,也无人倾听,只能在黄鹤楼眺望长江时自己消化、排遣。
诗人在这里所塑造的这种无所宣泄的乡愁,更加深沉感人。
李铎《黄鹤楼观后》乙丑秋月黄鹤楼观后此幅书法在流派上显然属于“碑派”,其渊源徘徊于“二爨”(读音cuàn,爨龙颜碑、爨宝子)与“中岳嵩高灵庙碑”之间。有隶书遗意,用笔以方
整为主又兼有圆转笔法,笔力沉毅爽利,平中见奇。
结语:
家乡是让游子牵挂的地方
是因为那里有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人
但是我们也有所要奋斗的理想
或许最后我们要回到家乡
或许我们要永久的生活在另一个地方
但故乡始终是游子们的根
想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黄鹤楼公园等着你的到来!
期待你来黄鹤楼,写下自己的佳篇!
from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