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简介
夏至,六月节,一年中白昼最长时。至者,极也,在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将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一天,而越往北方白昼越长。
节气由来
《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意思是夏至一到,鹿角自然脱落,蝉鸣声声不绝于耳,半夏木槿也纷纷开花。
夏至有三候
1.一候鹿角解
《逸周书》曰:“夏至之日,鹿角解。”
鹿是属阳性山兽,因阳气盛极而衰,鹿角在夏至脱落,这也是自然界万物更替的结果。
《逸周书》又曰:“鹿角不解,兵革不息。”意思是鹿角不脱落,打仗就不会停止。
2.二候蝉始鸣
大部分人对于夏天的印象,除了高温与烈日,还有不绝于耳的蝉鸣。
夏蝉又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鼓翼而鸣。
所以当我们听到知了开始鸣叫,也就证明夏天到来了。
3.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此名。
半夏是一种白色的喜阴药草,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炎热仲夏,常伴随着阵雨来临,此时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生物却开始衰退。
徐书信《在暑雨》中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夏至时节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也正是江淮一带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
古时也有“夏至大烂,梅雨当饭”之说。
与其他节气一样,民间在过夏至这天也会有独特习俗。比如夏至时节正值收麦,古人有在这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的百姓在夏至祭神灵,希望能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同时,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夏日炎炎,作为山地公园的黄鹤楼亦是避暑胜地,夏至后来这里解燥热、纳清凉,享受静谧氛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