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黄鹤楼 >> 黄鹤楼发展 >> 黄鹤楼记

黄鹤楼记

《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有这样的说法。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与滕王阁、岳阳楼并列江南三大名楼。

众多唐代诗人在这里与它结下不解之缘,诗人崔颢在这里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佳作。

诗人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在李白的众多诗集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就有五十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

这里也是诗人送别友人的常地,诗人王维在这里写下了《送康太守》,李白在这里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站在黄鹤楼顶层将长江一览而尽,刚刚下过一场滂沱大雨,如今大雨退去了,接踵而来的是江南的朦脓烟雨,站在蛇山之巅,大风肆虐的吹散着我们的发梢,也吹不散远处的浓雾,大风暴雨一下子把我们从温和的春季带到了寒冬。我们只能透过似白非白的雾眺望对岸的长江大桥和武汉三镇,没能够欣赏一次晴空万里的眺望,那就拿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安慰自己吧。

狂风寒冷中不禁悠然怀念着唐代诗人们在这里写下流传千古的诗词,我和他们的距离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有的只是时空上的阻碍。纵使历史长河滚滚,长江还是那个长江,我们看到的长江并没有什么差异。

只可惜此黄鹤楼非彼黄鹤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年)。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今湖北武汉市汉口)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永泰元年(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年),毁于光绪十年(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米的蛇山峰岭上。

历史上众多名胜古迹好像都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在破损中一次次的重建,有的却再也无法重建,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只在历史书上留下痕迹。

既然来了黄鹤楼,诗人们眺望的长江又怎么能错过呢?那么,就去黄鹤楼底下的长江看看吧。

来到长江边已是黄昏去,星空来。靠在长江边的扶栏上,轻轻地听长江左右摇晃的花浪声,她好像睡着了,又好想醒着,难道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为什么感觉如此的亲切呢?轻柔的波纹在不断地画出一道又一道棱线,永无止境。

只是“少长江汉”的李白已不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已不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如今是长江高楼耸立,对岸的写字楼灯火争妍,给予黑夜无限的活力,不远处横跨两岸的长江大桥雄伟壮丽,闪烁着的霓虹灯使我看红了眼,多么就这样一直倾听着这春江水的喃喃细语,让她把夜晚奏成黎明。

窗外的小雨缠缠绵绵,窸窸窣窣,一直下,一直下,待到春暖花开时,再去武汉看一场樱花,再去黄鹤楼上眺望一下浩瀚的长江,那时候定会云开雾散,风和日丽,两岸景色一定会更加迷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545.html